词条 | 乌托邦的精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乌托邦的精神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早期的重要著作。该书以乌托邦思想为中心,融合了各种哲学的、宗教的和神秘主义的思潮。他综合和批判地继承了马克思、胡塞尔、纳梅农、文德尔班和法依欣格等人的理论,其目的不是论述作者心目中的某个乌托邦,而是对乌托邦精神在当代世界的可行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时期,人们生活在一个人性受到压抑的不完善的、冷酷的世界中,由于缺乏乌托邦的意识,人们被封闭在“此刻”的黑暗之中,失去了与世界抗争、使世界革命化的力量。所谓“乌托邦哲学”的基本主旨就是用乌托邦的精神去唤醒沉睡着的“自我”,使“自我”从面向未来中吸取力量,从而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世界革命化。为此,作者引入了一个新范畴“尚未”(详见“尚未”条目),并由此提出了“乌托邦心理学”、 “乌托邦认识论”和“乌托邦逻辑学”。基于心理学、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这些变革,一种独立完整的乌托邦哲学开始形成。在乌托邦哲学中,主体就是“我”或“我们”,用神秘主义或宗教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灵魂”。因为事物都是由“我”来决定的,而不是由经验主义的外部世界来决定。当事实消失时,主体不得不通过创造性的想像去寻求真理。只有人才是乌托邦的主体,只有人而不是外部世界才是乌托邦的尺度。乌托邦的中心问题不是去想像一个理想的合理的社会,而是在外部世界中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内在的东西。乌托邦的可能性也依赖于人改变外部世界的意志活动。在人们各种意志活动中,艺术活动是最重要的,而在艺术活动中,音乐创作又是最重要的。音乐是对主体内在的东西的揭示,是第二个真理的世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世界秘密”或“物自体”的道路。乌托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而是人们内在世界对充满罪恶和伪善的外部世界的一种超越。作者还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缺少乌托邦的精神,必须用他的“乌托邦精神”去补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