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乐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乐舞

分类:【传统文化】

远古至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时,一般称乐,或乐舞。周代是集古乐舞之大成的时代。周代主要的宫廷乐舞分为两类:一是六乐,即六代之乐,或称六舞。二是小舞――六种以舞具为名的乐舞,重要性仅次于六乐。远古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而产生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其时的乐舞即与此密切相联。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分别歌颂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婚嫁业绩的。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困此而被尊称为神农氏。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阙,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民族的图腾乐舞。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的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自夏禹传子于启进入奴隶社会,经过夏、商两朝到周代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因而制定出严格的礼乐制度。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其中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接受严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根据不同的场合而表演不同的乐舞。这种表演既强调了其统治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又强调了等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仪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落,礼乐制度已无法维护,宫廷乐舞也逐渐失去生命力。在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虽不断借政治的力量勉强留下一席之地,但实已僵化死亡了。

古代音乐、舞蹈的总称。在原始社会,乐舞常和生产劳动、体育锻炼、军事训练、社会交际、宗教祭祀紧密结合,既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又是专供人们观赏的“艺术舞蹈”。安丘汉画像刻石中有一乐舞场面,画面左上方为2人对舞,两侧有乐队5人伴奏。左有3人,其中1人两臂上举,手中持球。其场面和现代艺术体操的球操类似。嘉祥出土的汉画像,其中1石刻有1人呈直腰半蹲姿势,右手正拍一球,其球大小和表演技巧亦与现代艺术体操中球操相似。由此也可见现代艺术体操与乐舞的源流关系。艺术体操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动作,在山东出土的几十处汉画像石上均可见。

乐舞是根据乐器伴奏而舞蹈的形式,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舞蹈形式,像汉族的腰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满族的单鼓舞等。乐舞也有原来用于祭祀的,在发展之后脱离了仪礼成为娱乐活动。乐舞除了群众娱乐性舞蹈外,还有技巧表演性舞蹈,后者主要用于观赏。乐舞还包括模拟各种动物的大型道具舞蹈,如《龙舞》、《狮舞》、《跑驴》、《跑竹马》以及扮演鱼、蚌、蟹等水族的舞蹈,也包括人挎车、船等大型道具以模拟推车、行船等生活的大型道具舞蹈,如《跑旱船》、《龙凤船》、《太平车》等。辽宁的乐舞以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具代表性。

朝鲜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的民间舞蹈与农耕劳作、生活习俗相关。如迄今流传于辽宁各城乡的《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它实际上是融古代的多种舞蹈为一炉的新品种。《农乐舞》产生于三国时期,每年五月播种后,“以牺牲祭天,并歌舞达旦”。农乐舞由欢快优美的音乐和舞蹈结合而成。农乐舞的跳法多样,风格各异,以乐观活泼的舞蹈旋律,充满乡土情趣的舞蹈动作,同假面舞、显示非凡技巧的帽带舞、长鼓舞、法鼓舞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劳动群众浓厚的劳动和生活乐趣。其他著名的朝鲜族舞蹈还有《扇子舞》、《鹤舞》、《小鼓舞》、《花童舞》、《僧舞》、《碟舞》等。《碟舞》是流行于辽宁桓仁县朝鲜族居住地的舞蹈。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朝鲜族的春游日,席地就餐时,人们兴之所至,敲碟击碗,翩翩起舞,在此风俗中《碟舞》形成。

满族的乐舞有代表性的有《灯舞》、《单鼓舞》、《铜镜舞》、《腰铃舞》等。《灯舞》是满族的民间舞蹈。舞者有十几人或数十人不等,每人各持两盏花灯起舞,通过各种动作和队形变化,表现欢庆的主题。多于除夕之夜表演。《单鼓舞》是满族的独舞,舞者身着彩衣,头戴红帽,一手持鼓,一手敲击,两腿轮跳,健美有力。单鼓舞借鉴了萨满祭祀舞蹈的表演,有浓厚的狩猎生活情趣。

《跑竹马》是半个世纪前流行于辽西一带的民间舞蹈。传说这一舞蹈是从辽代传下来的,表现的是辽代太后萧绰(燕燕)年轻时在医巫闾山射猎的情景。1949年后的春节秧歌表演中还保留着跑竹马节目,但50年代以后就逐渐湮灭了。跑竹马共有五人表演,其中四人作侍童扮相,一人作武旦。开场时,由一侍童翻越出场,做前导巡视状舞蹈,后做发现空中猎物状,急回。再由四侍童簇拥武旦“骑”一“马”上。马用秫秸编制,将其捆扎在武旦身上。五人上场后跳跃起伏做巡猎的舞蹈,最后武旦射中“猎物”,“胜利”而回。

铁岭锡伯族的《大头人舞》是面具类乐舞的代表。舞者头戴各种人物形象的面具,与古傩舞有密切关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