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乐论分类:【传统文化】 《荀子》书中的一个篇章,先秦儒家学派论述音乐的最有影响的专著。该书中荀子针对墨子非乐的观点,提出音乐使人快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突出音乐服务于“礼”的“和”,强调音乐“善民心”、“移风易俗”以至对外“征诛”、对内“揖让”的作用,并反对郑卫之音,提倡雅乐,进而提出音乐是治国治民最有用途的见解(“治人之盛者”)。他的论述在反驳墨子论乐中展开,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音乐学术思想的活跃,奠定了先秦音乐理论的基础,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乐论》一开始就提出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乐舞,因此必须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他开篇即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对于人们感情的需要,在《荀子?王霸》中作了更全面的叙述:“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接着,讲述了音乐使君臣“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突出了音乐作用于“和”,而“和”正是服务于“礼”的观点。他说:“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进而,讲述听到“雅”、“颂”之类的音乐,人们心胸宽广,容貌庄严,行列端正,所以音乐对外可用以征伐、讨逆,对内可用以谦让、团结。他说:“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则莫不听从;人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论》肯定了音乐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说:“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因此,“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反之,“乐姚冶而险,则民流?鄙贱矣”。前者能“兵劲城固”,使敌国不敢来侵犯,后者则“乱”和“争”,“敌国危之”。《乐论》反对郑卫之音,提倡雅乐,强调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从各方面肯定音乐的社会作用的同时,尖锐地批评墨子的“非乐”观点。此外,《乐论》还论及许多乐器及人声等的表现力,说鼓声洪大壮丽,钟声充盈厚实,磬声有棱有角,竽、笙声肃穆而和谐,管、龠声发扬而兴奋,埙、篪声蕴蓄而内在,瑟声平易,琴声柔婉,歌声清润,舞的意思和“天”的道理符合(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肃和,灌龠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可见荀子对音乐是有丰富的审美感受的。《荀子》书中论述音乐问题,除《乐论》全篇外,还有《富国》、《王霸》、《正论》等篇的部分文字。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不仅集儒家之大成,而且是集百家之大成。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他的音乐思想对中国音乐思想作出重要贡献。 音乐论著。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撰。荀况乃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为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著有《荀子》。《乐论》便是《荀子》的第二十篇,为驳墨翟《非乐》而作。认为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不同的音乐给人以不同的影响,“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因此能够起“移风易俗”的作用。还认为音乐是一种“出所以征诛”,“入所以揖让”的统治手段。《乐论》所反映的音乐思想是和我国早期的封建社会相适应的。 西藏古典音乐论著。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年)撰。《乐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藏族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专著。原文为偈体,共分三章。第一章“论音”,计165个诗句,主要论述音乐的社会功能; 声乐与器乐的划分; 与旋律类型及唱法相关联的四种音调表现形式,即扬升、转折、变化与低旋及其区分和特点; 还提出了对歌唱者音质、吐字、歌唱技巧方面的要求,并要求歌唱者对作品的旋律、情感、速度、强弱、音节、停顿等各方面,都应有全面细致的安排。第二章“论作词”,计108个诗句,作者提出了作词的基本原则: 歌词要表现对伟人的颂扬、对卑劣者的贬抑,对争论者的辩驳; 要善于运用直叙和比喻的修辞手段,使唱词显得形像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必须使听众易于接受; 要使用常用的格律,使唱词富有韵味等。作者将它们概括为:“人们都懂,读来顺口,合乎实情,比喻妥贴,前后不重复也不矛盾,善知分合方称得是上品。”实际上它包括了作词的内容、形式和技巧等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第三章“音和词结合应用的规定”,计167个诗句,主要论述音乐的具体实践。作者强调歌唱者要重视演唱时的姿态与表情,力求表现歌曲内容的欢乐、虔诚、羞惭、悔悟等内在感情; 作者分析了年龄、性别、地域等的不同特点,要求演唱者掌握自己的发音特点; 并概括地记述了前后藏、阿里、康区等地区人们的不同歌声特色; 作者还分析了歌唱技巧,如怎样表现豪迈、掌握时间、练功等方面的要领,列举了演唱者与欣赏者出现的缺点,如心理、文字、声调、身躯、伴唱、观众等方面的缺点、指出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求注意避免和克服。最后还要求表演者精通各种乐器,与歌唱配合演奏。结束语计20个诗句,扼要叙述了写此论著的动机、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以及作者名字和写作地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