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九消寒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九九消寒图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一种以九计日的方法,流行于全国各地。旧俗以冬至为“入九”,从每年冬至翌日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则春风送暖,寒气全消,故名。明?刘若愚《明宫室?火集?十一月》最早记载了九九消寒图,并指出消寒图创造于民间,后来流人宫廷。明末,民间流行染梅花瓣的“九九消寒图”。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2《春场》:“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故曰“九九消寒图”。明代还有以画圆圈来记载“数九”日期。这种消寒图仍见于《帝京景物略》。另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图,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即从冬至这天起,每天涂一圈,但不要涂满,只涂半圆。民间有口诀云:“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格满则寒消,故又称“九九消寒表”。第三种方法是以填影格字的形式记载“数九”日期,该法从清乾隆年间即开始了。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璜成幅,曰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字为中空影格,从头九的第一天起,开始填写第一字第一划,以后每天写一划,九天写完一个字为一“九”。八十一天填完,则九尽,故又称“九九消寒句”。清?夏仁虎《消寒图》宫词云:“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九九图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画梅、画圆圈、填影格字等形式的消寒图,都是用来记载“数九”日期、气温,直至寒尽。这种出之以游戏的消寒图,随着新式日历、挂历的引进而消失,只有数九歌(亦称九九歌)仍在百姓中流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