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乡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乡塾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私学的一种。学童学完字书后,接着进行初读一般经书阶段的学习。此阶段学习一般由“乡塾”承担,其教师称“塾师”,或直接称“孝经师”。所学内容有《孝经》、《论语》,还有《尚书》,或《诗经》,个别有学《春秋》。但《孝经》、《论语》为必读。王充《论衡?自纪篇》:“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集中识字和大量诵读为专经研习奠定了基础。汉代虽地方官学比较普遍,但数量有限,地方教育仍靠私学承担,乡塾即为个人或公众办理的私学。这类学校,学生没有定额,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学习年限也比较灵活,没有定规。不少乡塾开办于农闲期间。如《四民月令》,“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十月,农事毕,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如正月焉”;幼童也往往到十一月“砚冰冻”时就学,类似于后世的冬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