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乾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乾陵

分类:【传统文化】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高宗于684年葬入,武则天于706年葬入,在今陕西省乾县西北6公里梁山上。因处京都长安西北,依八卦定为“乾位”,故名。陵依山而建,海拔1048米。北峰为主体,南2峰东西对峙,为天然门阙。周40公里。其地面建筑原有内外两城,4门,及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4门各有石狮1对(现存2对),朱雀门南有高4.1米石人10对,高1.8米石马5对,高1.8米驼鸟(朱雀)1对,高3.17米双翼石马1对,高8米八棱柱形华表1对。唐陵寝石刻自乾陵起始有一定规制。首开帝王陵前树碑、墓内置铭先例。碑石宋代尚存80余块。今在朱雀门石狮南尚存高宗金字“述圣记碑”和武则天“无字碑”。前者高6.3米,边宽1.86米,碑文系武则天撰,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后者高6.3米,宽2.1米,厚1.49米,据说系据武则天临终遗嘱,由后人评述自己的功过。建造时本无一字,现有文字为金以后人添刻。陵无盗痕,保存完好。17座陪葬墓大都被盗。1949年后已发掘5座,即永泰公主李仙惠、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军燕国公李谨行墓。出土壁画、彩俑、线刻石廓、石门、墓志等重要文物4300余件。今于永泰公主墓前建乾陵博物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位于县北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陵园有内外二重城垣。内城呈正方形,边长1450米,四面各辟一门,门前有子母阙。南面设门三道,二、三道门之间有大型石雕群,雕有华表、翼兽、鸵鸟、马卒、无字碑、述圣记碑和61尊蕃酋像等,共百余件。蕃酋石像背上刻有其国籍、官职、姓名。陵冢位于内城正中,依山而凿,居高孤耸。有斜坡墓道,长63米,宽3.9米,深19.5米,全部以条石填砌,共39层,每层条石厚0.5米,条石以铁条嵌固并以白铁灌注缝隙,与《新唐书》所记“玄阙石门,冶金固隙”相符。墓室内部尚未发掘,据史书载,墓室建筑装饰宏丽,随葬器物极为丰富,“悉藏前世书画,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陵园东南有庞大的陪葬墓群,周围约40公里,均为皇亲国戚、朝廷重臣的墓葬。据《陕西通志稿》载,有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泽王上金墓、许王素节墓、?王守礼墓、义阳公主墓、新都公主墓、永泰公主墓、安兴公主墓、特进王及善墓、李谨行墓、刘审礼墓、薛元超墓、狄仁杰墓等。1960―1972年,对其中五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梁山三峰耸立,蔚为壮观。北峰最高,为乾陵玄宫所在地,海拔1047.9米。南二峰东西对峙,成为乾陵天然门户。乾陵特点之一是男女两个帝王合葬。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唐陵之冠。陵园地面建筑,原分内外二城,内城南北长1450米,东西宽1582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山陵地表上保留大批精美巨型石刻群。华表、翼马、驼鸟、石马和牵马石人、中郎石像、七节碑、无字碑、61王宾石像、石狮,主要集中在陵前的司马道两侧。气势磅礴,是唐代石刻艺术的瑰宝。乾陵方圆约40公里,陪葬墓17座,其中有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及永泰公主、义阳公主等,在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以章怀太子和永泰公主墓内壁画最为人所瞩目,出土有大量三彩俑、和线刻石廓、石门和墓志等重要文物。史载,乾陵玄宫建造牢固,工程浩大,随葬物品极为丰富和珍贵,据考古勘查,未发现被盗痕迹,地宫详细情况,有待于将来发掘。现已于永泰公主墓周建乾陵博物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