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十八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十八宿分类:【传统文化】 (宿,xiù秀,舍止义)亦作二十八舍。我国古代天文学伟大创造。初系观察日月五星视运动标志,至唐《步天歌》始形成星空区划体系。沿天球赤道(一说黄道)排列,依次是: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共二十八个星座。四组星宿又配以五种动物,分别称东方苍龙、北方玄武(即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据《晋书?天文志》,二十八宿及其附属星官总星数为183颗。公元前五世纪,为创立二十八宿下限时间,文献证据是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一号墓(战国初年墓葬,约在公元前433年)出土漆箱盖上的二十八宿名称及与之对应的青龙、白虎图象。《吕氏春秋》、《礼记?月令》中已有二十八宿全称。古印度亦有类似我国的二十八宿体系。 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国古代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需以星空为背景,便选择二十八星官作为标志。“宿”或“舍”均有“停留”之意;《史记?律书》说:“舍者,日月所舍。”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是: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各宿是若干颗恒星的组合。所谓角、亢、氐、房……张、翼、轸只代表各宿的主体;每宿所含恒星数目不同,所占星度范围宽窄也不同,并且相差十分悬珠,如最大的井宿达33度,最小的觜宿仅有2度。因此,二十八宿实际是从角宿开始,把黄赤道附近的一周天由西向东地分成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群。自古以来,人们不仅用它观测日、月、五星运行位置,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出没和中天来定四时,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二十八星宿中的部分星名在《诗经》、《尚书》、《夏小正》等先秦文献中早有所见,其源头可远溯到殷商时期。作为整个体系的形成,至迟战国早期业已完备。公元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中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盖为我们提供了可靠证据。 科技类名词。又称“二十八舍”、“二十八星”。“宿”或“舍”,即停留之意。中国古代星象家把赤道附近的一周天,由西向东分成28个不等分的星座,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故名。起源于商、周。最早在《尚书?尧典》和《夏小正》中只有回宿,春秋时《诗经》共记有八宿,后来在《尔雅?释天》记有十七宿,《月令》已记有二十五宿。二十八宿的名称,首见于《周礼》的《春官》和《秋官》,二十八宿全部星宿的名称,其考古资料始见于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二十八宿漆箱盖,其文献资料首见于《吕氏春秋》。《史记?律书》、《淮南子?天文训》和《汉书?律历志》开始记有二十八宿的赤道宿度,至此,二十八宿的体系才全部完备。二十八宿包括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或婺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各宿所包含的恒星都不止一颗,而是相邻的若干颗恒星的组合,因此,角、亢等只是各宿的一个星座,代表各宿的主体,又称之为“距星”。二十八宿是中国星象家由间接参酌月球在天空的位置,来推定太阳的位置,从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一年的季节。这个方法与从观测昏旦星象以察太阳所在位置定季节的方法不同,使用这种方法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恒星分群系统。为观察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在赤道带和黄道带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又分成四大星区,每星区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即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与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划分天区的标准。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只漆箱盖,其上标明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是迄今所发现的包含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名的最早文字记载。 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指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在黄道带与赤道带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的28个星官,用以作为观测的标志。它们的名称是:角、亢(kang)、氐(di)、房、心、箕(ji)、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ao)、毕、觜(zi)、参(shen)、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根据对殷墟甲骨卜辞的考证,以及古代文献记载的天象推算,我国古代二十八宿体系创始于公元前12至前13世纪的商代。开始只有几宿,之后不断增添。对二十八宿的最早记载,见于古齐鲁文化典籍《周礼?春官》:冯相氏掌管“二十有八星之位”。表明我国在西周时,至迟在春秋中叶已用二十八宿来划分周天。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