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十四节气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十四节气歌分类:【中国民俗】 古人将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每半月一节气,每节气各有名称,标示时间和万物的变化。农人务农,都依节气行之。辽北地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生动地概括了节气与农事的关系。 打春阳气转:指立春节,冬尽春来,阳气上升,气候变暖,农人备耕。 雨水沿河边:指雨水节,河水边缘浅处,已见融水润冰。 惊蛰乌鸦叫:指惊蛰节,飞鸟啼鸣,大地化冻,农家开始送粪上田。 春分地皮干:指春分节,积雪多已化净,万物复苏。 清明忙种麦:指清明节,辽宁地区冬季严寒,小麦无法越冬,只有种春麦,清明节前后播种,伏日收之。又有“三月清明麦在后,二月清明麦在前”之说,细述播麦时间。 谷雨种大田:指谷雨节,开始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如玉米、高粱、黄豆等作物,谓之大田。 立夏鹅毛住:指立夏节,春风狂啸,沙尘漫天,意喻立夏节后风势渐弱,鹅毛不起。 小满雀来全:指小满节,深秋,诸鸟南迁,此时飞还。农谚云:“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指此时可抢种任何谷物,秋季都能成熟。 芒种忙开铲:指芒种节,亦有“芒种喷铲地之说”。此时幼禾初出,百草初发,除草开苗,助禾生长,正值耘田之良时。又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之说,指此节过后再种大田作物为时已晚了,不熟。 夏至不拿棉:指夏至节,亦云“夏至不纳棉”。辽宁春寒期长,俗谓春脖长。春夏之交,朝夕仍有寒意,农人入田常备棉衣,以防春寒。到夏至节,春寒消尽,不必再备或着棉装。又有“夏至小豆拈”。小豆,即红小豆,此指小豆缺苗,可在此时补种,其成熟早,还来得及。 小暑不算热:指小暑节,天气渐热,提醒人们热天还在后头。 大暑在伏天:指大暑节,指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立秋忙打靛:指立秋节,亦云“立秋打靛土”。说明立秋之后,天渐凉爽,歇伏期间,应打草挖靛土沤粪,准备翌年肥田。 处暑动刀镰:指处暑节,亦曰“处暑该割黏”。此时,黏性谷物,如糜子和黏谷类庄稼始熟,收之。 白露忙割地:指白露节,禾稼成熟,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俗云“秋忙秋忙,绣女下床”等,形容秋收的紧迫与忙碌,连闺中的绣女,也要放下备嫁的活计,去田里忙秋。 秋分无剩田:指秋分节,亦云:“秋分无生田。”通常,秋分节时辽宁收割已毕,五谷入场,田无生禾,只剩少许秸秆。 寒露不算冷:指寒露节,时值深秋,已近霜降,天气转冷,露水更多。 霜降变了天:指霜降节,此时已有冰冻,并伴有落雪,万物无生,田中仅存的秋菠菜、秋白菜亦应收之。 立冬交十月:指立冬节,进入冬季,始穿棉衣。 小雪地封严:指小雪节,此时大地已冻透,无法刨挖。 大雪河封冻:指大雪节,河面封冻,人可行走,民谚云:“宁走封河一寸,不走开河一尺”,说的是封河之冰结实,开河之冰酥软。 冬至不行船:指冬至节,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江河冻结严实,船不得通。 小寒又大寒,打春又一年:指小寒节和大寒节,寒指寒冷,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小寒。一年中最冷的节气称大寒。两节尽处,春天复来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