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云冈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云冈石窟

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53窟,造像51,000余身,最高大佛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此窟始凿于公元453年 (北魏兴安二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 (公元495年)。在中国三大石窟中,此窟以气魄雄伟、内容丰富著称。在雕刻艺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的艺术精华。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雕刻、服饰等方面的宝贵资料。窟成之后,后世多有修缮。建国以来,成立了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我国著名的早期石雕艺术石窟。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之前,但直到正光年间(520至525)才最后竣工。后世曾多次修缮。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3窟,中区9窟,西区32窟。此外尚有许多小型窟龛。石窟现存大小造像51000余躯。

16―20窟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为云冈最早、气魄最大的洞窟,号称昙曜五窟。第16窟正壁为释迦佛立像,姿态英俊。第17窟正壁为交脚弥勒像,坐于须弥座上,东壁龛雕一坐佛,西壁龛雕一立佛,均身躯魁梧,健壮丰满。第18窟正壁为释迦立像,着右袒千佛袈裟,东壁雕诸弟子像,均技法娴熟。第19窟正壁为释迦坐像,高16.7米。第20窟前崩圮,造像露天。主尊为释迦坐像,高13.7米,高肉髻,高鼻深目,唇上蓄八字须。光头和身光浮雕莲瓣纹、火焰纹、坐佛、飞天等,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为雄伟,为云冈石窟中的精品。

第5窟正壁释迦像高逾17米,结跏趺坐,火焰纹背光直达窟顶,雄伟威严,为云冈石窟第一大像。左右各雕立佛一躯,西侧立佛着宽大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体态端庄,雕饰精美,为石雕中佳作。四壁满雕龛像,富丽堂皇,蔚为壮观。

第6窟中央为两层方形石柱,高16米。柱上层四面各雕一立佛。立佛高肉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赤足立于圆形莲座上。佛装层褶繁复,下摆外张,富有装饰趣味。四角各雕一九级方形塔,塔置于象背之上。塔作楼阁式,瓦垅、椽头等部件雕刻精致。塔每面三间,每间各刻一坐佛。柱下层四面雕双重龛。内容有二佛并坐、佛传故事、飞天、供养菩萨及力士等,丰富多彩。除此方形石柱外,窟中四壁亦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及佛传故事。窟顶并刻有33天神及各种骑乘。此窟规模宏大,布满雕刻,简直达到间不容隙的程度,可为云冈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北16公里武周山南麓。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多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及小型石窟营造,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状,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冯云骧《题云冈寺》赞叹云:“窍凿天开石髓香,千佛宝相生奇光。”后虽多次补凿,而规模较小。石窟依山而凿,分东、中、西三区,绵延1公里。历经1500余年,颇遭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现存大小洞窟252个,雕像51000余尊,是我国最大石窟群之一,无愧为世界石窟艺术宝库。“昙曜五窟”(编号为16至20)开凿最早,气魄也最雄伟(见“云冈昙曜五窟”条)。中区编号5至13诸窟,显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文化氛围。5、6两窟及五华洞为云冈艺术精华,内容尤为丰富,雕像多为佛、菩萨、力士和飞天等。佛像为其主体,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高者达17米,小者仅有几厘米。另有蟠龙、虎、狮等动物雕像。雕刻技艺,在继承我国秦汉时期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了外来艺术精华,创造出瑰奇多采的独特风格。云冈石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魏书?释老志》)。在我国艺术史上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皆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表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