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分类:【中国民俗】 通观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又有若干带规律性的特征:(1)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无一例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起来。各民族先民处在采集、游猎阶段,他们吃的是野果、兽肉,披的是树叶、芭蕉叶、兽皮。进入原始农耕阶段后,人们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学会了种麻,用手工制出了麻织品,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服饰。最早的服饰,仅是“通身哑”、披毡、披羊皮一类简单的服饰,往后才有了衣裳和裤子。衣裳和裤子的发明创造,开了近现代民族服饰的先河,奠定了服饰装饰艺术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最早的功利目的仅是为了抵御寒冷、遮羞,为了适用,并没有美的追求,往后才逐渐讲究服饰不仅能御寒、遮羞,而且要合体,要美观大方。以妇女的服饰为例:各民族的妇女、尤其是未婚女子,是特别讲究美的,她们在衣领、袖口、衣襟、衣摆、裤脚、鞋子上,都要绣上或织上美丽的花卉、蝴蝶或图案,在衣服上钉上银扣、银泡、五彩绒球等装饰品,甚至在身披的羊皮、披毡、披风上,也要绣上或织上自己心爱的花卉或传统的图案。衣裤上的装饰品,是衣裤上的附属品。如果离开了为适用而缝制的衣裤,也就不会有附着在衣裤上的装饰品。未婚女子服饰上那五彩缤纷的美丽的装饰,当然已经不是为了御寒、遮羞,而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目和喜悦,以求得异性的求爱,但这也是为了实用的功利目的而装饰。云南各民族服饰发展的历史,与某些服饰文化史家认为服饰的起源,不是为了御寒与遮羞,而是为了装饰、为了美的追求的观点是相左的。(3)族源相同的民族,其审美观也往往相同。比如,彝、哈尼、傈僳、拉祜、景颇等族,同属彝语支,历史渊源相同,过去都尚黑,以黑色为贵,其服饰都以黑色为主调,以蓝、白、红、绿为装饰;壮、傣、布依、水等族,同属壮侗语族,过去都尚青、白二色,以青、白二色为贵,其服饰都以青、白二色为主色,以红、黄、绿为装饰色。傣族地区因受佛教的影响,所崇尚的颜色中又加入了黄色。(4)民族不同,审美观也有许多不同。比如,彝、傈僳等族,以为黑色才美;白族以为白色才美;壮、傣等族,以为青、白色才美;藏族以为白色、黄色才美等。即使在同一个民族中,因支系不同、所居住的生态环境不同,审美观念也有不同。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绣脚蛮同属“百夷”,同是傣族的先民,但黑齿蛮、金齿蛮和银齿蛮虽都以牙齿的装饰为美,而黑齿蛮却以黑色为美,金齿蛮以金色为美,银齿蛮以银色为美;绣面蛮以绣面为美,绣脚蛮又以绣脚为美。仅头饰和脚饰,即如此丰富多彩。(5)云南的2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25个少数民族居住的特点,都是小聚居大分散,每个少数民族都与一个以上的民族为邻,或杂居相处,各民族的服饰、体饰往往都互相渗透交融,互相影响。因此,在民族杂居区,我们常常看到,有穿类似彝族服装的白族,有穿类似白族服装的彝族;有穿类似藏族服装的普米族,有穿类似傣族服装的拉祜族,甚至有穿类似彝族服装的蒙古族。就是在头饰、齿饰、耳饰、面饰、文身、文面等方面,也往往相互影响。但是,在吸收异族服饰文化影响时,几乎每一个民族又总是保持着自己传统服饰文化的某些特点,或者根据各自的喜好有所创造。(6)人口多、文化较先进的民族的服饰,较多地影响人口少、文化相对滞后的民族的服饰。云南的汉族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人数最多,文化比少数民族发达,对全省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有影响。居住在坝区,甚至居住在半山区、山区一些少数民族成年和老年男子,穿的是汉装,就是明显的例子。在一定区域内,人口多、文化比周围民族相对先进的民族的服饰,对该区域内人口较少,文化相对滞后的其他民族,也会发生影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人口较多,文化相对比景颇、阿昌、德昂、布朗等族先进,傣族服饰对这些民族的服饰,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影响。大理白族自治州内,白族人口较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多,文化相对比其他少数民族先进,白族服饰对邻近的彝族、回族,甚至还有汉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服饰文化。云南的26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不论历史长短,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即使是那些杂居区,也都保持了自己民族服饰的特点,没有哪两个民族是互相雷同的;有些民族都穿短衫,但有左衽、右衽、对襟之别,是千百年来都如此,不会轻易改变;婴儿穿什么服装,儿童穿什么服装,青年穿什么服装,壮年穿什么服装,老年穿什么服装,各民族都有一定的讲究,有些民族甚至有严格的要求;有些民族服饰的主色,与自己的族源、宗教信仰有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