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云梯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堡的攻城器械。据《墨子?公输》中记载,鲁国的巧匠公输般,曾于春秋末年,为楚王造云梯以攻宋国,但是没有说明云梯的具体形制。随着攻城战的增多,云梯的种类越来越多,构造也不断得到改进,新制品屡有所见。据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记载,唐代的云梯由主梯和上城梯两节构成。主梯以一定的倾角固定于安有六轮的梯盘上,便于机动。上城梯又称飞云梯,可以活动,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可沿城墙壁上下滑动,并能随城墙高低而调整高度,加快了架梯攀登的速度。宋代的云梯有较大的发展,《武经总要》收录了多种云梯的资料及图绘。其中有一种折叠式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上”。说明这种折叠式云梯以转轴联结,抵近城墙时,起动转轴,将上城梯附着于城墙壁上,士兵即可攀梯登城。与此同时,书中还记载了几种上城梯,其中有“飞梯,长二三丈,首贯双轮,欲蚁附则以轮著城推进”;有“竹飞梯,用独杆大竹,两旁施脚涩以登”;有“蹑头飞梯……为两层,上层用独杆竹,中施转轴以起梯,杆首贯双轮,取其附城易起”。云梯的这些改进,既增加了云梯车在运动中的稳定性,又简化了架梯手续。明代以后,大型火炮日益增多,大型云梯易被摧毁,故在战场上逐渐消失,但简便的云梯一直到近代还在使用。 古代攻城时攀登城墙用的长梯。相传为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鲁班(公输盘)创造。《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云梯是车梯在军事上的运用。《墨经》讲述了车梯的形制、用法和运行。它前有两小木轮,后有两大有辐高轮,一长木板斜架在轴上,用以将人或重物运送到高处。《墨经》进而分析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指明它与自由落体运动不同,也与水平运动不同,论述极为深刻。云梯、车梯是斜面之最早应用之一,在中外物理学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仡佬族丧葬习俗。在贵州省黔西县、大方县、织金县一带的仡佬族,人死后,要砍一根形如拐杖、四尺来长的泡木棍。木棍的顶端要留起一对小杈枝,形若头角。再用一绺棉线(按亡人的寿数每岁一根,外加天一根、地一根计算)织成练环形的长带,人们称之为“寿带”。然后系在泡木拐杖上,即做成所谓“云梯”,竖靠在亡人头部的棺材边(按男左女右摆放)。出殡时,要由男亡人的娘舅家或女亡人的娘家中的长房或幺房的一位代表出来执著,送到坟地,称之为“执云梯”。据说,这是让亡人得以登天的“云梯”,如果男亡人的娘舅家或女亡人的娘家无人出面来执,整个超度亡人的法事,就归于无效。所以,男亡人的娘舅家或女亡人的娘家在整个丧葬仪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家对他们要特别尊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