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互助土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互助土族自治县分类:【传统文化】 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于1954年2月17日。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县政府驻威远镇。面积3320平方公里。人口355800人,居民有土、汉、藏、回、蒙古等族。农产以小麦、青稞为主,还产大麦、豆类、糜子、荞麦、燕麦、马铃薯等。盛产瓜果。畜产有马、驴、犏牛、牦牛等。森林资源丰富,达120万亩,多为松、柏、桦。药材有柴胡、党参、羌活、黄芪等二百多种。矿产有金、银、铜、铁等。已建立面粉加工、机械、造纸、印刷等工业。 1954年2月17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在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北麓,与甘肃省为邻。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西汉属金城郡,东汉至晋属西平郡。唐属鄯州,北宋至元属西宁州,明改西宁卫,清雍正二年(1724)后属西宁县。1930年置互助县。居民有土、汉、藏、回、蒙古等族。祁连山支脉大板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将其划分为两个自然地理区,东北部是森林牧场地,西南部是川道河谷地带,为青海主要产粮基地之一。农产以小麦、青稞为主,还产大麦、豆类、糜子、荞麦、燕麦、马铃薯、胡麻、油菜籽等。盛产瓜果。畜产有马、驴、犏牛、牦牛、羊、黄牛。野生动物有獐、鹿、熊、石羊等。森林资源丰富,达120万亩,多为松、柏、桦。药材有柴胡、党参、羌活、黄芪、冬花等二百多种。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锰、煤、石棉等。“互助白酒”醇香,闻名甘、青。解放后兴建有面粉加工、机械、造纸、印刷、酿酒、食品加工等工业。有五峰山、五峰寺、佑宁寺等名胜古迹。公路通西宁。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其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31′―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境内山川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为3360平方公里,最高的东砚山和仙米达坂山,海拔4374米和4353米,最低的南部高寨乡,海拔2200米;土壤多系肥沃的暗栗钙土,适于农作物生长;位于县境东北面的北山,林木蔽日,林中有松、柏、杨、桦等树木,有珍贵药材和珍禽异兽;其气候北寒南温, 日照时间长,温差较大,夏天最高气温为摄氏29度,冬天最低气温为零下33.4度,全年无霜期100―120天,雨量集中在7―9月间,年平均降雨量为534.2毫米。互助地区原为羌地,唐属鄯州,宋、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清属西宁城,1912―1928年归甘肃省管辖,1929年青海建省,互助归西宁县管辖,1930年成立互助县,1949年9月解放军进驻威远镇,1954年成立了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按照宪法规定改称自治县);境内除主体民族土族外,还有汉、回、藏等民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