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互通姓名换名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互通姓名换名片

分类:【风俗文化】

80年代以来,在民间的许多社交场合里,逐渐流行起互换名片的社交方式:即初次见面的人们,一面互相寒暄,一面互换名片。名片上一般都印有主人的工作单位、姓名、职务、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等。这样就可省却了见面时互问姓名、藉贯的许多繁文缛节; 而且互换的双方各自看过对方的名片后,就珍藏在自己的名片簿内,下次如有什么需要与对方联系,就马上可以在名片上准确无误地找到对方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互换名片,作为一种雅美而又实用的社交方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社交过程中使用名片的习俗,在我国是发源较早的。早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求见沛公,沛公不见,使“使者出谢,……郦生策目按剑叱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 ‘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这里所提到的 “谒”,即后世所说的 “名帖”或“名片”。可见,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访谒见时,就已经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但那时还没有纸,所以当时的名帖是用竹木削成的,上书自己的姓名,叫做“谒”。到了东汉时,则称之曰“刺”了。如《后汉书?文苑列传》载曰: “建安初,(弥衡)来游许下,始达颖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天”。

汉以后,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开始用纸作名帖了,故又相继称之曰 “名纸”、“名帖”等。唐宋时,又流行用一种叫 “门状”的名帖,其式“繁于名纸”,它的前身本来是一种下属见上司时所呈递的公状,状纸呈上后,必须由上司于“状后刺引,方许见”。到了唐武宗时,李德裕为相,位高权盛,一些趋奉巴结之徒在踵门拜谒时,嫌“旧刺礼轻”,便用这种公状施用于李氏私宅,谓上门状。此后,私人之间的拜访谒见,便开始通用这种门状。

到了明清两代,名帖又演化成“手本”,一般以绵纸六页摺成,外加底壳,下官见上官时所投的手本,用青色底壳;门生初见座师,则以红绫为底壳,以示敬重。

名帖本用以通姓名,然而到了一些阿谀之徒手里,却往往成了他奉迎讨好权贵的工具。如明代有拜谒严嵩者,以红绫为名帖,赤金丝为字; 又有拜谒张居正者,以织锦为名帖,大红绒为字。明代历史传奇剧《精忠旗》曾写到奸党何铸、 罗汝楫、 万俟

一起上门拜谒秦桧,所投的名帖一个写“晚生何铸”,一个写“门下晚学生罗汝楫”,一个写“门下沐恩走犬万俟

”,结果何铸自叹道:“约定一样写官衔晚生,如何又加 ‘门下晚学’、‘沐恩走犬’ 字样?这样我又不济了”。活画出这几个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恶嘴脸。

不过,无论是汉时“削竹以书姓名”的 “谒”“刺”,还是后来“写名于纸上”的 “名帖”,其作用都是人们在登门拜访求见时用以通姓名的,与现代的 “名片”基本相同,但前者的流行范围仅囿于统治者官吏上层。民间百姓一般是不投“名帖”的。直到民国以后,“名帖”才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时互相介绍自己的民俗方式: 名片。有的甚至在逢年过节给亲友投赠礼物时,也附一名片,以示恭敬; 在写信给长辈或上级时,信尾不署名,另附名片一纸,随信同寄,也算是谦恭的意思。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在社交场合互换名片更是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并且在名片的纸质、款式等方面,渐渐地由“实用”而趋向“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出现了许多 “艺术化”的名片和珍藏名片的 “艺术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