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台山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因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台山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因缘分类:【地域文化】 中国古代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宗教总是屈从于王权。只有在封建朝廷的扶植下,宗教才能发展。五台山香火久盛不衰,和历代帝王尊崇佛法、利用佛教有密切关系。因为五台山是最大的佛教道场之一,故受封建帝王的直接关照,往往专下诏敕,甚至躬亲驾临朝拜,使五台山不光在佛教界备受重视,而且在世俗社会上的声望亦甚煊赫。 五台山佛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据说是孝文帝曾到五台山,见风景优美,清凉幽雅,遂建清凉寺。又见一小山峰,顶平无树,类似西方鹫峰,又造大孚灵鹫寺,以及环绕的12座寺院。孝文帝崇佛,在北魏诸帝中并不突出,他提倡研究佛学义理,但对佛教过分发展也做过限制。他在五台山建寺,没有载入正史。 在北齐很短的统治时期中,五台山佛教进入第一个兴盛期。高洋取东魏而代之,是为北齐文宣帝,其人残暴荒淫,恶甚桀纣,却皈依佛教,受菩萨戒,意欲托庇佛法的护佑。由于他害怕死后受佛教所谓的阿鼻地狱之苦,效法阿育王广建佛寺,故北齐时期,境内佛寺数目将近4万。仅五台山一处,就有佛寺200余所,又割八州租税,供山上僧众衣药香火之资。 ① 北周武帝灭佛,五台山亦未幸免。不久,隋统一天下,佛法再兴。隋文帝出生在尼姑庵中,由尼姑智仙抚养,一直生活到13岁,备受佛教薰陶,故即位后尊崇佛法,广交僧侣,多建寺塔,官写佛经,弘扬佛法。隋开皇元年(581年),即命于五台山各山顶各建寺一所,设文殊像,每寺度僧3人,专事焚修供养。开皇十一年(591年),又敕忻州刺史崔震至五台山,设斋立碑,供奉文殊师利,为皇后、皇妃、皇子祈福消灾。隋炀帝受崇佛家庭影响,也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受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他于大业三年(607年)改滤泗县为五台县,可见对五台山很重视。大业十一年(615年),曾到五台山西?避暑,礼谒文殊圣迹。 ② 隋祚虽短,但拉开了五台山全盛期的序幕。 唐朝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五台山为佛教胜境之首。唐太宗虽不甚崇佛,然而很善于利用佛教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为阵亡将士设斋行道,在旧战场建立寺庙,都含有明显的政治用意。他曾下诏说:“五台山者,文殊轶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当建寺度僧,切宜祗畏。” ③ 把五台山看作反隋老根据地的一部分,倍觉亲切,特加关照,还隐含着护佑皇基永固的意因,故于此建寺10所,度僧百数。此举于有意无意之间,抬高了五台山在佛教众多道场中的地位。高宗时,长安僧人会颐等人奉敕到五台山修葺寺塔,将文殊菩萨圣迹灵异上奏朝廷,流布广远。玄奘法师的高足窥基率领500僧俗,也到五台山修寺并布施。武则天当政时,特重佛法,曾诏令僧尼居道士女冠之前,佛教势力大盛。佛教徒也为武则天当皇帝煞费苦心,制造了不少根据。相互倚重,莫此为甚。武则天曾遣使到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前,采花万株,移入禁苑,命内道场栽植供养;派比丘尼妙胜至中台造塔,一年竣工;遣内侍黄门金守珍就山供养,设斋供养。据《广清凉传》所载,设斋之日,巡礼僧人足有一万,号称“万圣赴会”。还有御史大夫魏元忠、左庶子侯知一奉敕琢武则天玉像,本是要送往五台山安置的,后因故留在太原崇福寺供养。唐玄宗时,永穆公主舍钱在清凉寺造净土诸像,并铸铜钟一口。杨贵妃之兄、鸿胪卿杨?,为清凉寺写一切经5048卷,般若四教、天台疏论2000卷。时有衢州僧人道义至五台山,发愿建金阁寺,画图上奏,玄宗赐予御匾,表示支持,后因安史之乱而搁置未建。代宗时,不空三藏上表朝廷,请求代宗及百僚赞助,完成此举。宰相王缙给中书符牒,令五台山僧人分行郡行,在全国范围内募捐。工程由不空弟子含光主持,印度那烂陀寺僧纯陀等人设计,经5年造成。该寺金阁3层,高百余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光耀山谷,独出于台山诸寺,耗资巨亿。后又奉敕建造玉华寺。经唐代诸帝的扶植,信徒的大力经营,五台山寺院多达300余所。 ① 然而盛极必衰,武宗会昌灭佛,五台山佛教蒙受致命打击。但这个佛教圣地,从此名扬中外。晚唐时五台山佛教逐渐恢复,不过再难见到盛时景况了。 五代继续着唐末的扰攘局面,却为佛教发展提供了某种有利条件,苦难中的人们需要宗教的慰藉。五代诸帝对佛教基本上持优容态度,周世宗灭佛也未触及五台山,因为那里是在北汉政权的统治之下。这个时期与五台山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北汉政权。五台山高僧继锸成为北汉政权的财政支柱,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位极人臣,死赠定王。继锸是幽州刘守光庶子,由于家难而早岁上五台山,后落发为僧。他生性聪颖多智,潜心佛法,尤精《华严》。讲经时,为吸引听众,用紫檀精心刻成香如意,手执如意,使芳馨满室。善士信徒多以为神,将相王侯皈依信受,故争相布施,因获钱财巨万。于是,他建真容院四面廊庑,及华严寺楼阁,并塑山龛罗汉32堂,藏经600万卷。最显示财力的是,每逢三、八,普施温汤,设四众无遮粥会达700余会。北汉政权地蹙财绌,而要与后周抗衡,竟致请继锸援手。继锸一方面慷慨解囊,另一方面广开财源,在五台山地区开银矿为朝廷兴利,与契丹互市替朝廷购马,缓解了北汉政权的财政危机。 ② 继锸是山中宰相,又是最高僧官,皇室还认他为宗姓,故当时五台山佛事是唐代大历以来最兴盛的时期。 宋太宗灭北汉后,诏免五台山租赋,敕修五台十寺,以沙门芳润为十寺僧正。十寺为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又赐鹿泉寺为太平兴国寺。此时台山一派繁荣景象。真宗时敕五台山真容院建重阁,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天禧四年(1020年),一次颁下五台山度僧牒2977道,可见僧众之多。《清凉山志》卷五说:北宋“太宗至仁宗,三代圣主,眷想灵峰,流光五顶,天书玉札,凡三百八十轴,恢隆佛化,照耀林薮。”那时五台山有寺庙73所,亦极一时之盛。 ① 元代优容佛教,尤其礼敬藏传佛教(喇嘛教)。世祖忽必烈自称“以本觉无二真心治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办道”(《佛祖统纪》卷四十八)。他封西藏高僧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领天下释教。八思巴曾巡礼五台山,又荐胆巴,受封为“金刚上师”,常住五台山寿宁寺。世祖亦认为五台山是“真佛境界”、“最上福田”,对五台山佛事多方助益。以后的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都崇奉佛教,敬仰五台。成宗、英宗和数位太后、驸马、皇太子、公主都至五台瞻礼,祈佛保佑帝祚永享,延年益寿,福荫子孙。元代诸帝在五台山兴建塔寺,颁赐寺院田产,资助金银钱财,允许僧人开采矿产,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旅馆等,遂使五台山寺院经济大为发展,因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相当兴盛。 ②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少年时曾为沙弥,即位后保护佛教,兴隆佛法。还特别注意利用藏传佛教,抚御西藏地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昌盛之区,故明朝开国时的宗教政策,即奠定了有明一代五台山的尊崇地位。永乐年间,成祖封番僧哈立麻尚师为“万行俱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令统领天下释教。其人性喜林泉,不任尘烦,成祖赐銮舆、旌幢、伞盖之仪,遣使送至五台山大显通寺,并为重修显通寺和大白塔。后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入朝,受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也失到五台山朝拜圣迹,留连数年,建5座黄教寺庙。成祖数次致书五台山,慰问也失,遣使赠送袈裟禅衣、镀金莲座、佛菩萨像等物。明英宗曾敕修圆照寺,还赐给五台山《大藏经》6藏。宪宗敕赐五台山镀金文殊像、画佛百轴、香金五百两、布帛千匹、念珠万串。武宗敕建铜瓦殿、演教寺,寺顶铸铁为瓦。神宗,敕建塔院寺和大白塔、圣光永明寺等,举行无遮大会、饭僧法会,作祝延圣寿道场,赐予五台山《大藏经》8藏。 ③ 五台山佛教在明代得到大力扶持,故寺宇庄严,高僧云集,香火旺盛,法事不断。 五台山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发挥了最大的政治作用,故亦最受清代诸帝的重视。在五台山佛教史上,清代皇帝上山朝拜的次数最多,可以说是五台山最为荣显的时期。五台山与藏传佛教渊源甚深,是其在内地的传法重镇。满族人在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关后倾仰五台山有宗教感情的因素。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明清之际,藏传佛教格鲁派亦即黄教流布于西藏、青海、蒙古一带,崇奉黄教有怀柔远人的功用,尤其是对蒙古各部安抚作用最大,以黄教绥柔蒙古是清朝的一贯政策。五台山在明代即有黄教寺庙,此时成为清廷的政治工具。此即“国家绥柔蒙古,特兴黄教。宏启宗门,藉资控御,使中外刈安,边民享升平之福逾二百祀。而清凉五顶以近邻郊圻,岁或最至,怀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普乐利者,典尤巨焉”。还有,乾隆帝认为,满洲与曼殊音近,曼殊是文殊的异音,因而对文殊菩萨的道场又多了一重感情。 当然,清代皇帝最重视的是五台山的黄教喇嘛。顺治帝时,就命燕京西山喇嘛阿王老藏卓锡五台山,总理番汉经典。又命蒙古喇嘛老藏丹贝为清凉山住持,受钵莅众,重葺经堂。康熙帝于二十二年(1683年)幸台,敕赐老藏丹内为“清凉老人”,并赐龙袍、靴衣、香银等物,还命其重修五顶寺宇。次年,菩萨顶大殿改覆琉璃黄瓦,又在菩萨顶设立永镇把总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以后菩萨顶奉敕命阖寺改覆琉璃黄瓦,不但金碧辉煌,十分壮观,而且显示其为品级最高的寺庙。菩萨顶是后来扎萨克大喇嘛的住持。扎萨克全称“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扎萨克大喇嘛”,由西藏达赖喇嘛选派,候选者须具有“格西”学衔,还要担任过“堪布”的僧职。菩萨顶共住过19任扎萨克大喇嘛,该寺人数最多时有3000喇嘛。 ① 内蒙古地区的黄教活佛是章嘉呼图克图。从二世章嘉起,累代章嘉都曾驻锡五台山。康熙帝封二世章嘉为“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总管内蒙古的佛教事务。他曾受命修建五台山十大寺庙,历10年完工。三世章嘉在五台山驻锡时间最长,建树最著。他与乾隆帝曾是同学,在青藏事务中起过重要作用,并数次陪同乾隆巡幸五台。三世章嘉驻锡五台山30余年,先住善财洞、菩萨顶,后来一直住镇海寺,讲经弘法,著书立说,著有藏文《五台山志》 ② 。 五台山还与清朝宫廷轶闻有关。清朝顺治帝有出家之想,英年早逝,外间传闻他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含蓄地把这个传说故事铺陈开来,遂不胫而走,腾于众口。后来康熙帝五上五台山,特别是第二次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巡游五台山,又成为好事者的口实,说康熙帝到五台山是寻访父亲的。然而后来乾隆帝六上五台,再无隐秘原因,可见还是政治考虑与宗教情绪在起推动作用。五台山在清代发挥着维系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作用,受到皇帝格外眷顾,多次登临巡礼,同时赋诗题额,树碑立石,修寺建塔,赏赐财物,使文殊菩萨的道场,保持着久盛不衰的势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