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台山佛教艺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台山佛教艺术

分类:【地域文化】

五台山不但是佛学渊薮,而且是佛教艺术荟萃之地。建筑、雕塑、书法、绘画所在多有,不胜枚举;佛教的音乐和舞蹈更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在五台山显通寺内,有一座“佛国藏珍楼”,集中收藏着一部分文物艺术珍品。这里有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的铜铸释迦佛像,北宋开宝年间印刷的雷峰塔藏经,元代赵子昂夫妇画的骏马和观音菩萨像,明代沈周画的关公、周仓像,丁云鹏画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图;有制作于不同时期的瓷质花瓶、玉石花瓶、水晶石塔、玛瑙鼻烟壶,还有银灯、银塔,有的仅3厘米高,小巧玲珑,无比精致。有一尊缅甸玉佛,色泽乳白,肌肤圆润,宝相庄严,相传是清末由缅甸运来。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这里珍藏着一幅《华严经》七级浮图字塔,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姑苏邓尉山圣恩禅师住持济石和虞山弟子许德心、程眉山所制。这幅字塔以白绫为地,上书《华严经》80卷,共60万零43个字,精心结构为一幅宝塔图形,塔高约6米,宽约2米,远望如一幅工笔画。字塔花12年工夫书成,字小如蚁,但清晰可认,字迹工整,一丝不苟。七级宝塔,层层叠起,飞檐吊有风铃,塔身嵌楼阁佛像,塔边饰花卉,与绘画无异。只是绘成图形的每一根线条,都是由工楷小字组成,佛像的眉毛、风铃的吊线、莲花的细茎,俱是行行小字。一部佛经60多万字,堪堪组成一座塔形,图无缺漏,经无余字,其构思之精巧,用心之细密,令人叹为观止。

五台山上的建筑艺术珍品,除佛光寺与南禅寺(另有专节介绍)外,可述者尚多。现存寺庙多为明清建筑,在台怀镇形成一个寺庙群,其余的沿五座台顶辐射出去,掩映在深山幽谷中。众多的寺庙散落在台山各处,或集中,或分散,将它妆点成气象万千的佛国圣境。明代建筑以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等处为典型,中轴线上是主要殿堂,左右对称,整齐美观。殿堂的屋顶举折增高,屋檐较浅,斗拱较小,柱子用梅花柱,柱础采用鼓镜式。清代建筑以菩萨顶、镇海寺为典型,建筑布局和木结构形制基本沿袭明代风格,只是结构和装饰更加繁复精致,木构件雕有各种飞潜动植的形象,柱子上沥粉贴金,绘以蟠龙,显得金碧辉煌,富有皇宫气派,这与二寺在清代的重要地位适相一致。民国年间寺庙建筑有南山寺、龙泉寺、佑国寺等,其特点是木构传统与石雕、砖雕、彩画有机结合,形成完美的建筑艺术型体。五台山的塔多种多样,门类齐全,有石塔、砖塔、木塔、琉璃塔、铜塔,有咐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和金刚宝座塔等。就中以塔院寺的大白塔最为壮观,现在已成为五台山的象征。

大白塔在塔院寺大慈延寿宝殿的左前方,全名是“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据说塔中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此塔是咐堵波式塔,因为只有喇嘛教(藏传佛教)才兴建这种塔,所以又称喇嘛式塔。据考证,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是由八思巴弟子、尼泊尔人阿尼哥设计建造的。

明代永乐年间重建,用砖百万,基石千块,灰数千石。嘉靖时重修加固,添新砖3万,用石灰3千石,晋矾千余斤,外加小黄米30石煮汁和灰,用来涂抹塔身。该塔通高75.3米,底为方形塔台,四角建小亭;上置八角形塔基,塔基周匝围廊,廊内装108个转轮藏;塔基上是二重八角束腰须弥座,承托着状如藻瓶的高大塔身;再上为八角须弥座及13级相轮,上覆宝盖流苏,缀108个铃铎,再上为风磨铜宝瓶塔刹。塔身外部全部用白灰抹平,昼则映日,夜若白光,故名大白塔。在台怀镇外很远,即能看到大白塔雄浑的身影,因而被誉为清凉山第一胜景,视作五台山的象征。

显通寺内有一座铜殿,通体青铜铸就,重约10万斤,是建筑艺术和铸造技艺精妙结合的典范。铜殿铸造于明代万历年间,系由五台山妙峰法师所造,据说他从全国13省1万户人家募化10万斤铜,铸成此殿。妙峰一生铸铜殿3座,今存仅五台山1座。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外观两层,内为一室。殿为重檐歇山顶,四角立四根铜柱,上层四面各有6块?扇,下层四面各有8块?扇,?扇外壁铸各种草木花卉、飞禽走兽,还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36幅图案,铸造精巧,生动逼真。室内四面满铸诸佛菩萨像,密密排列,号称万尊,象征一万佛菩萨听文殊师利说法。此殿反映明代雕铸、建筑的高超技艺,洵为稀世之宝。

龙泉寺山门外矗立着一座巨型汉白玉石牌楼,是民国年间建筑和雕刻的艺术精品。牌楼从1916年开工,历时6年,1922年完工。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山西定襄县石雕艺人胡明珠。建造牌楼时,胡明珠年仅23岁。胡家五代从事石雕,明珠的祖父参加过北京圆明园的工程,还保存有秘密图纸,

这些都凝结在牌楼设计中。牌楼位于龙泉寺前的九龙岗上,设计即以九龙为主题,牌楼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开间建筑,单檐歇山顶。各式各样的游龙、盘龙、飞龙、蛟龙交错镂刻于牌楼的各个部位,仙人、花卉、麒麟、谛?巧妙地穿插分布其间,雕刻玲珑,造型大方,构思新奇,雄丽中见精巧,繁缛中见清奇,虽然时代较晚,却令游人止步,流连忘返。

五台山的佛教舞蹈是黄庙喇嘛做道场时的内容,叫“金刚舞”,又名“跳鬼”、“斩鬼”、“跳布扎”,形式古朴,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五台山黄教喇嘛的金刚舞与青海塔尔寺的“跳欠”、内蒙古呼和浩特喇嘛庙的“跳步战”同出一源,来自西藏,藏语称为“抢姆”,意为鹰噬蛇,原为纪念僧人拉龙巴拉丹计挺身护法而流行的一种佛事活动。跳金刚舞的喇嘛为41人,有门神、道神、四大天王、查拉?阿杂拉、白面、公布儿、阿拜、载顺、菩萨、护法等名目,均头戴各式面具,手执道具,代表各路神魔鬼怪。他们在法乐声中,口念代表节奏的“子、念、顺、日、安、陆、冻、切”等音节,依次入场,随乐起舞,进三步,退五步,动作粗放,表演劲健酣畅,尤以牛神和鹿神在鼓乐铿锵声中,跳得最为激烈。金刚舞主要是在农历六月十四、十五两日的黄教大道场举行,为整个法事活动的一部分,有驱除魔鬼、求得吉祥的象征意义。

金刚舞自清代康熙年间传入五台山,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

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源远流长。北周武帝灭法以前,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就有“乐音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系日穷年。乐比摩利天仙,曲同维卫佛国。往飞金刚窟内,今出灵鹫寺中。所奏声合苦空,闻者断恶修善,六度圆满,万行精纯。像法以来,唯兹一遇”(《广清凉传》卷上)。可见,北魏、北齐时,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就相当兴盛。历唐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以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组成的佛教音乐系统。因为五台山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系,故青黄庙又有各自的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经文音乐是伴奏念诵经文偈颂的乐曲,印度佛教称“梵呗”;经外音乐是仅用乐器演奏的乐曲。青庙的音乐曲牌有《瑜珈焰口》(12首)、《禅曲之部》(2首)是经文音乐,《吹腔之部》(10首)、《佛事散曲》(14首)、《三昼夜本》(8首)是经外音乐;黄庙的音乐曲牌有《禅曲诵经之部》(15首)是经文音乐,《吹腔之部》(23首)、《仪式用曲》(2首)是经外音乐。青庙的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乐器以笙为主,以管、梅(竹笛)辅助,大致是笙二、管二、梅二、磬一、引磬一、木鱼一、铛子一、云锣一、鼓一。乐队人数可随情况变动,或10人、8人不等。黄庙乐队一般为10人,乐器以管子为主,笙、梅相助,多为管二、笙二、梅二、把子鼓一、钗一、云罗二。青黄庙乐队的乐器配置虽然大同小异,但演奏出来的音乐风格差别甚大,青庙乐队以庄重典雅见长,黄庙乐队以宏亮高亢著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民间做法事多请青庙乐队,而民间艺人的演奏风格却与黄庙乐队基本相同。佛教音乐素有南方和北方两大流派。而北方流派又分为东西两路。五台山佛教音乐虽为北方流派,然而因其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佛学根基以及独特的佛教构成,又自立于两路之外,自成体系,形成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独特风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