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台山的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台山的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分类:【文化精萃】

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佛学荟萃之处,又是文殊信仰的中心,一直有着国际交流的传统。这当然主要是由于佛教为世界性宗教之故,然而也是五台山佛法兴盛的反映。

就笔者所知,最早参拜五台山的外国僧人是新罗慈藏。他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入唐,曾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萨做了七尺虔诚的祷祝,据说在梦中见到文殊菩萨,授予四句偈语。后来有五台山僧给他解释偈语意思,告诉他新罗国东北方也有一座五台山,有1万尊文殊常住在那里,他应到彼处供养。说完僧人亦不见踪迹。据说那僧人也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慈藏回到新罗,果然找到一座五台山,也是五峰耸立,他就在那里建真如院,塑文殊菩萨像,诵读《华严经》文。真如院的创建,还得到新罗圣德王和文武百官的支持。从此,文殊信仰在朝鲜半岛传播开来。

文殊信仰在佛教徒中有普遍影响,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化宇,连印度僧人也很向往。乾封二年(667年)即有印度僧人释迦蜜多罗登台巡礼,朝廷派敕使、翻译等陪同。而声名远播的当为北印度临宾国僧人佛陀波利,他听说五台山的文殊灵迹,就不远万里,“远涉流沙,躬来礼谒”(《宋高僧传》卷二),于仪凤元年(676年)到达五台山。他传出的文殊化现的神话,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他自称得菩萨点化,返回本国,取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于永淳二年(683年)再来中土,与人合作译出,重上五台山。据说受文殊引导,隐居于金刚窟,从此不出。敦煌写本中《五台山赞》第十六首:“金刚窟里蜜流泉,佛陀波利里中禅。一自入来经数载,如今直到那罗延。”就是赞颂其人事迹的歌辞。据说歌辞作于唐大历、贞元或此后不久。

兴建金阁寺的不空三藏也是北印度人,设计者为印度那烂陀寺僧纯陀及西域僧道仙、法达,充任工匠者为俟璨、谷礼、钊遗钦、擅命晖、王茂林、阳喜子、雍日新等。这已不局限于佛学的交流,而将印度的建筑艺术带上五台山,拓展了文化交流的领域。

日本与我国在佛教史上的关系最为密切。日本佛教史上有著名的入唐八大家,其中最澄、圆仁都到过五台山。首上台山的日本僧人是灵仙和尚。灵仙到五台山是元和十五年(820年),在金阁寺住过2年,又移住七佛教诫院和铁勤寺,最后住大历灵境寺室院。长庆五年(825年),渤海国僧贞素送来日本嵯峨天皇赐予灵仙的百金,灵仙回献与天皇一万粒舍利、两部新经等物。后灵仙即终于台山,永久留在文殊的圣境,成为中日交往的一段佳话。最澄至五台山,时间与事迹均不详,

而他的弟子圆仁在五台山的活动,却有其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历历道来。圆仁于开成三年(838年)入唐,在中国住有9年7个多月。他“见说五台山等诸处,法教之根源,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逾险寻访,汉地名德在兹得道”

,遂于开成三年至五台,巡礼圣境,到过中台、西台、北台、东台、南台。观瞻竹林寺、华严寺、玉花寺、金阁寺、金刚窟、七佛教戒院、大历灵境寺、大历法华寺等处,寻访二圣对谈石、狮子迹、八功德池等灵迹,拜谒志远等大师,观摩法会,写经画像,满载而归。他的《记行》一书,详细记下了这一段参学历程,是唯一记载会昌法难前五台山佛教盛况的宝贵资料,至今学者研究五台山佛教史,均需取资。他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与玄奘《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东方三大游记”。

五代时战乱频仍,不遑宁处,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仍时有进行。后唐时期,曾有日本僧人宽建一行浮海而来,欲巡礼五台山。宽建亡故,从僧超会、宽辅、澄觉、长安等人终于如愿到达五台山,瞻仰文殊灵迹,并奉献了日本道贤法师委托的藏经桶。藏经桶是道贤为给母亲消灾祈福,写经3部纳于经桶奉献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大约同时,有印度僧人普化大师,至五台山巡礼,见到种种神异,敦煌遗书中有一件作者佚名的《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逐日记下这位大师的行迹。可见五台圣地,一直为佛教信徒所钦仰,动荡时亦然。

北宋升平,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日本僧人成寻最为著名。成寻之前,日本高僧?然、寂昭,据说都到过五台山参拜文殊菩萨。成寻对五台山的向往,可以说有典型意义。他年近60,向天皇申请入宋,欲往五台山瞻礼。他在奏状中写道:“五台山者,文殊化现之地也。故《华严经》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又《文殊经》云: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故天竺道猷,登华峰顶而礼五百罗汉;日域灵山,入清凉山而见一万菩萨。某性虽愚鲁,见贤思齐,巡礼之情,岁月已久矣。加之天庆宽延、天历日延、天元?然、长保寂昭,皆蒙天朝之恩计,得礼唐家之圣迹。爰龄迫六旬,余喘不几,若无遂旧怀,后有何益?宿缘所摧,是念弥切也。”

成寻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终于上了五台山,随行有弟子赖缘、快宗、圣秀、惟观、心贤、善久、长明7人。他到五台山逗留时间不长,只为瞻礼圣迹,所到之处,备受优遇。成寻特别受到宋神宗的礼遇,赐号“善惠大师”,留宋9年,终于汴京开宝寺。他撰写的《参天台五台山记》,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五台山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宋代以后,五台山上仍能见到瞻礼参学的外国僧人,如金代有印度僧人苏陀室利,元代有日本僧人古源邵元,明代有中天竺僧人俱生吉祥,等等,但已不如唐宋之盛。近年来,到五台山求法巡礼的海外僧人日益增多,仅1986年,五台山就接待外宾1690人。随着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五台山必将再次成为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

近代以来,五台山僧人开始走向世界。一方面,出外访道参学,如清代咸丰年间,五台僧源修取道西藏,数历寒暑,只身抵达印度,礼谒释迦圣迹,寻访名僧大德,参悟佛法大意,成为五台山上第一位赴印僧人。另一方面,出外弘法传教,如民国年间在碧山寺讲经的虚云法师,在美国弘扬禅宗;碧山寺住持寿冶法师至香港、越南、美国弘扬华严思想,现任美国光明寺住持。1987年8月,五台山慈贵法师作为五台山佛协的代表,参加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出席五台、天台、碧瑞“三山法会”,还参加了为世界和平祈祷等活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五台山为佛教圣地,不仅是三晋瑰宝、中华奇珍,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五台山佛教文化既是三晋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五台山上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十分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今天,五台山正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吸引各国人士前来领略佛教圣地的风采。任继愈先生说得好:“五台山年年要接纳大量中外游客。国内游人、港(澳)台同胞,登上五台山可以增加对祖国的亲切感;海外游客游览了五台山,可以抚摸到中国的民族文化。五台山深宏阔大的气势,气象万千的景观,万古常新的生命力,不啻为中华民族的缩影。”

五台山文化交流的画卷正在向前延伸。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