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峰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峰山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东南20公里处,金元时山中已建洞真观等道观多处。明万历二十七年(599年),明神宗朱翊钧派全真道士周玄炎在此刻印《道藏》全经480函,改洞真观为“保国隆寿宫”,并敕建隆寿宫石坊。并建有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吕祖庙等。今存石坊遗迹,三元殿前百丈石阶,以及明清碑碣数十块。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乡,海拔2,800米。以三林、三洞、三泉著称,尤其是三泉,使五峰山在附近缺水的诸山中独领风骚。山上松树、杨树、灌木蔚然成林;春夏叠翠,秋后漫山红黄,五彩斑斓。山腰三洞间有羊肠小道相通。洞穴之下清泉喷涌,成为奇观。山上五峰寺包括菩萨殿、龙王阁宫、玉皇上清宫等建筑,1979年后重修了八角亭等楼阁。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五峰山花儿会在此举行,土、回、藏、汉各族群众载歌载舞,花儿对唱对答,使五峰山更添浓郁的民俗风情。 位于县城东南。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峰而得名。景色秀丽清幽,有“山内八景”、“山外八景”。自南北朝这里便有佛事活动,至今存摩崖造像及题记多种。金元时辟为道观,而成道教胜地,最有名的是洞真观,位于志仙峰下,创建于金贞钓年间(1213―1216),元明两代均有扩建,明神宗特颁发“道藏”一部并赐名为“隆寿宫”。观中现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颁藏经敕谕碑》及“敕建隆寿宫”石坊。洞真观中松柏蓊茏,石碑如林。最早的碑刻是三元殿前金大定十年(1170)礼部牒碑,距今八百多年。玉皇殿前西壁有“金洞虚宫记”石刻,为元定宗三年(1248)元好问撰,王万庆书。五峰山多名泉,首推“清泠泉”。泉上有亭名“志仙亭”,亭柱上隶书楹联,为清嘉庆二年黄易作:“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聚仙峰(又名迎仙峰)西岩有洞名莲花洞,内有大佛像三尊,壁上雕石佛数以百计。 位于县北。因山有五峰而得名。海拔2800多米。山腰有三个洞穴,宽约3米,深约5米,洞间有小路相通。洞下有澄花泉、龙凤泉等清泉,以澄花泉(九宫泉)水质最为甘美。泉水由管道引入石雕龙头喷出,沿山壁七折而下,形成七级瀑布。泉旁刻有“山青水秀处,游人过往频”、“鸟语花香地,泉中水长流”等诗句。山上有五峰寺、菩萨殿、龙王阁宫、玉皇上清宫、香宫楼、岷山亭、同乐亭等。五峰寺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建筑。五峰山林木茂盛,景色苍古。每年六月六日,山中有“花儿盛会”,各族人民来山中赛歌,为旅游观光最好时节。 位于长清县城东南20公里,为泰山支脉。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峰而得名。山中有仙人台等“八景”。金贞佑年间(1213―1217)在山阳处建洞真观,又名神虚宫。观内古银杏高达30米,并藏有明清碑碣数十块。山西峭壁上有莲花洞石刻造像,凿刻于东魏至隋之间,石窟高3米,正壁雕佛一、僧二、菩萨二,其余处雕小佛242尊。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