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斗米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斗米道分类:【传统文化】 早期道教之一派。亦称米道、鬼道。东汉顺帝(126―144)时,张陵创立于蜀郡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因入道者须纳米五斗,故名。一说五斗米道命名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张陵假借鬼神符?聚拢道徒,以符水为人治病,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有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五斗米道经张陵子孙张衡、张鲁传播,流行于今四川及汉中一带。张鲁雄居汉中二十八年,后归顺曹操,五斗米道则流传至江南。至东晋末,教徒奉张陵为道教创始人,并尊称为“天师”,五斗米道之名即为天师道所代替。 道教之一派。东汉顺帝元年(142年)张陵始创于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入教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其教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初学道者称“鬼率”,道徒之骨干称“祭酒”。陵死传子衡,衡死传鲁。至张鲁时,五斗米道盛行。晋始分化。此教初始情况《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有载。《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 最早出现的道教组织。东汉顺帝时,沛国丰 (今江苏丰县) 人张陵客居于蜀,赴鹤鸣山 (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学道,于公元142年农历五月初一日半夜,自称遇见老子,授以道法,命为天师,遂自创一教。因入教者须出五斗米,所以被人称为 “五斗米道”或“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道教之最高天神,称为“太上老君”; 以 《道德经》为经典,张陵亲自作注,名 《老子想尔注》。此书已经散佚,现在能见到的是清末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六朝写本残卷。书中说: “死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可怕的。畏死乐生是仙士与俗人共同的特点,只是所行不同。俗人虽畏死,但不信道,好为恶事,所以难脱死因,必死无疑; 仙士也畏死,但信道守诫,所以能超脱死因,长生久视。” 又说: “欲求仙寿天福,关键在信道,在守诫守信。” 五斗米道最初在巴蜀一带流行,信徒多是下层民众。张陵死后,子孙继传其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陵孙张鲁得到益州最高军政长官刘焉的信任,命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率兵攻取汉中。张鲁遂趁机割据汉中,自号 “师君”,以 “鬼道” (即五斗米道) 教民。初入教者谓之“鬼卒”,资深信徒则号 “祭酒”。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不设官吏,以祭酒来管理百姓。教民诚信不欺诈,犯法者原谅三次,然后行刑。又让各祭酒沿路设立义舍,里面放着肉米,过路人饿了,可以自行取用,以腹满为限。这样,自然又吸引了许多外地百姓入教,五斗米道达到了鼎盛时期。张鲁割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来归降曹操,被任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其后,五斗米道继续在民间流传,甚至进入了高门望族之家,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信奉五斗米道。至东晋末,出生豪门的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的宗教形式聚众起事,后遭统治者镇压而失败。自此而后,世间便讳言五斗米道,而仅称“天师道”。于是,五斗米道的名字也就逐渐消失了。 张道陵所创正一盟威之道的俗称。是在黄老道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早期道教组织形态之一,也是中国道教的成形之始。创始于汉顺帝时(126―144)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说: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中学道,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信米五斗,俗世遂称为“五斗米道”。道经则载:太上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禁戒科律,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道门科略》)。整理鬼气(原始巫教),以清约廉耻治民,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已来所犯之事,手书投水中,与神明盟约。张道陵升天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嗣行其道。尊老子为教祖,奉《五千文》及《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之经》,撰注《老子想尔注》阐发教旨,重生道,禁淫祀,教人信行真道。建立二十四治的教区组织,以《千二百官章经》为祈请天官的章本。及张鲁据汉中,自号师君,初人道者名“鬼卒”,进称“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首过而已(《后汉书?刘焉传》)。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之,以三官手书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又教人修路除过,依月令实行春夏禁杀;又禁酒。增设义舍,置米肉于其中,以供行人量腹食用。张鲁雄据汉中30年,政教合一,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理,犯法者,原宥三次,而后刑,流寄其地者不敢不奉,史称“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取汉中,张鲁封藏以降,位极列侯,汉中民也皆被迁出,五斗米道组织遂被瓦解,但随着道民的移居,五斗米道得到传播,进入江东一带。张鲁之子张盛,魏封官授爵不受,从汉中还居江西龙虎山,自后张道陵子孙遂世居山中,龙虎山也由此成为天师道的传播中心。至晋代,豪门士族如王羲之、谢灵运等皆奉其道。钱塘杜子恭为当时著名的传道师,其后有孙恩等利用五斗米道发动“长生人”起义,重创东晋王朝。自后世人乃讳言五斗米道,尊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的创立和形成,在中国宗教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对革新整改原始信仰建立人文宗教有着重要意义。 道教早期的一派。亦称鬼道、米道。东汉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一带创立。因入道者须交纳五斗米,故名。又因张陵自称天师(一说被尊为天师),亦称天师道。源于黄老道。崇奉黄帝、老子,并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尤重醮事章符。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初入道者称“鬼卒”,设“祭酒”掌管。教区称“治”,初建二十四“治”,后增至二十八“治”。信徒遍及巴蜀,影响远及洛阳。陵死,传子衡;衡死,传子鲁。鲁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将五斗米道作了进一步发展,增设了许多新教义,如起义舍、修路、春夏禁杀、禁酒等,颇得时人拥护。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鲁降曹操,携其宗教组织及汉中民数万户迁徙北方,五斗米道遂北传。至晋,张鲁第四子张盛徙江西龙虎山,天师道重心便转至此。东晋时为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提供了宗教外衣,同时与江南民间信仰相结合,演化出了三洞经?。南北朝时,北方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支持下,“清整”道教,倡礼度,重醮仪,改变以符水治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创立了新天师道,又称北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倡斋仪,史称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亦称米道、鬼道、天师道。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张陵自称“天师”,也叫天师道。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兼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五斗经》等。初学此道的人称为“鬼卒”,道徒中的骨干称为“祭酒”。该教教人悔过,以符咒治病,设二十四治为传教点,绝大多数在四川境内。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其孙张鲁嗣教。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年)降于曹操。但五斗米道活动仍在秘密进行。东晋时,孙思、卢循利用五斗米道领导农民起义达十余年。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旨意,“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吸收儒家思想,主张“佐国扶命”,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的新天师道。后人以其活动多在北方,且便于区别于“南天师道”,称其为“北天师道”。“南天师道”为庐山道士陆修静所创。他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了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了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道教典仪因而完备。因其活动多在南方,称为“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