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经

分类:【传统文化】

①指儒家五部重要典籍。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其后,“五经”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基本教材,封建统治理论根据。②指五礼:吉、凶、宾、军、嘉。《礼?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③中医称《素问》、《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甲乙经》等五部医书为五经。④中医称五脏经脉为五经。《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儒教最早的五部经典,即 《诗》、《书》、《礼》、《易》、《春秋》。儒教原有 “六经”,除上述五经外,还有 《乐》,据说亡于秦火,汉武帝时就只立有五经博士,五经之称即始于此。也有人认为,儒教本无 《乐经》,“乐”包括在 《诗》、《礼》二经之中。“六经” 又称 “六艺”,据说是孔子编定,目的是垂教后世。但事实上,孔子只是 “六经” 的第一个非官方的传人,是传经之人,而不是造经之人。孔子生当春秋末世,眼见自己倾心向往的文化传统将坠于地,于是以复兴这一文化传统为己任,自谓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将本是王官文化的 “六经” 传到了民间。古代学者有 “六经皆史” 的说法,其实,古代的 “史” 就是 “经”,正如《旧约》既是犹太民族的古史,又是犹太民族的 《圣经》。《庄子?天下》论“古之道术”,即以 《诗》、《书》、《礼》、《乐》 为言,说:“《诗》 以道志,《书》 以道事,《礼》 以道行,《乐》 以道和,《易》 以道阴阳,《春秋》 以道名分。” 而 “古之道术” 在宗教,“六经” 既是古史,又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元典 (宗教经典),是孔子之前历圣 (王) 相传的 “道统”(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 所在,而不是私家著述。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在确立了以 “继周” 为主题的文化建设路线后,便设立了五经博士,以儒教为国家宗教,而儒教经典阐释学遂居于众学之首,类似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号称“经学”,与作为诸子之学的 “儒家” 一分为二。直到西学东渐,王朝时代结束,五经才失去了其宗教神学的意义。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经》(包括《仪礼》、《周礼》、《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既是中国数千年学校中的教科书,又包括了许多可贵的教育思想。《五经》中的《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据记载孔子曾对它作过删改,认为“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是一部很好的道德教育教材。孔子利用《诗经》教会学生语言的表达,同时也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教给他们有关“鸟兽草木”的自然知识。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辑而成,事实上其中《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篇,都是后来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尚书》是一部史书,其中不仅有“五行”理论和有关的哲学思想,也有“允执厥中”,“树德务兹,除恶务本”等道德教育思想;有任贤用能的主张,也有通过考试搜罗人才的想法;既提出了教民以德,恩威并用的思想,也提出了诸如“教”、“学”、“知”、“行”等思想和概念,给后代的教育家许多启示。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17篇,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是孔子订定。近人根据考订,认为出于战国初期至中叶间。孔子教书时以此为主要教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克己复礼”作为他推行“仁政”主张的重要内容。在《仪礼》之后,又出现了《周礼》和《礼记》二书。《周礼》据传是周公旧典,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不早于《荀子》,主要是战国时的儒家对商、周、春秋各时期官制的汇编,后人在制度方面遇到问题往往从《周礼》中寻找根据,如王莽、张载、康有为等人就是如此。《礼记》是孔子后学对礼研究的文章汇编,到汉时有131篇,后由刘向增至214篇,由戴德、戴圣叔侄俩选辑而成,是汉儒分门别类总结前人学术和思想成果的一部重要典籍。《礼记》中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除了《大学》、《中庸》、《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专篇外,还有《乐记》、《礼运》等与教育和社会发展理论有关的篇章,在日后的教育理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周易》相传是周人所作,包括“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卦爻各有说明,即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7种文辞共10篇,统称“十冀”。旧传是孔子教授《易经》的解释,据近人研究,是战国或秦汉时人的作品。《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其中有许多富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观点。在教育思想上和道德思想上,《周易》要求“日新其德”、“积善成名”、“自强不息”、“尚于中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许多思想,在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和借鉴,它不单是历代学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包括了师生共同探索的许多问题。

《春秋》是一部编年本的“春秋史”,相传是孔子按照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一书加以整理删改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是后代编年体历史之滥觞。《春秋》文字简短,寓有褒贬,后世史家称其写法为“春秋笔法”。孔子运用《春秋》教学,一方面是讲授历史,同时又是道德教育的教材,目的是教学生明人伦大义,使“乱臣贼子惧”。

儒家经典。为《礼》、《易》、《诗》、《书》、《春秋》的合称。自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五经在宫廷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后诸朝的宫廷教育,亦将五经作为主要内容。其中《礼》,为《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相传为孔子删定西周《士礼》 (又称《仪礼》或《礼经》),共十七篇。《易》,亦称《周易》或《易经》,旧传为孔子作。《诗》为孔子所删定,分《风》、《雅》、《颂》三类,是西周到春秋的民歌、乐歌的汇集。《书》即《尚书》,为上自唐尧下至秦穆公的诏令文告等文献资料汇编,经孔子删定为百篇。《春秋》亦称《春秋经》,是孔子根据《鲁春秋》整理而成的编年史,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 至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 的历史。五经作为宫廷教育和官学教材之后,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儒学者的注重,反复注释疏证,至唐代贞观年初国子祭酒孔颖达综罗百家注疏之长,撰定 《五经正义》,被官定为法定教材。自唐以后,历代宫廷教育均以《五经正义》为范本。

学术类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汉文帝时,以《诗》列于学官,置诗经博士。景帝时,继以《春秋》列于学官,置春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2),“置五经博士”,则五经均列于学官,五经之称始见于此。《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故东汉王充指出:“夫五经亦汉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义,皆出其中。”(《论衡?程材》)经学遂成为封建社会的官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