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行学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行学说

分类:【传统文化】

医学理论中的一种学说。五行学说原来是古代自然哲学的内容。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医学上利用五行构成世界上一切物质基础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体也是由这五者所构成,主要以五脏配五行,并围绕五脏,把全身各种构造、器官组织等,也都分属于五者。它们之间通过经络互相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提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这样,就把肝、风、筋、目、酸、怒、握、苍这些从解剖结构到组织、感觉器官、动作、情绪、颜色按五行的属性进行了分类,这里把它归之于木这一行。另一方面,五行并不只是静止的五种物质,而是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也具有互相滋生、互相对抗、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中医称之为相生、相?、相乘、相侮。比如,最为基本的关系是相生,依次为木、火、土、金、水,形成一个循环;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有互相克制的作用,其相克的顺序依次为木、土、水、火、金。中医正是利用这种关系,来解释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应用它来解释治疗,指导治疗的。比如当人体患肺脏虚弱证时,除去针对肺部病症本身的病状如喘、咳、吐痰等给予治疗之外,还需要从脾胃方面加以培补。这可以用五行的生?关系来解释。因为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补脾胃有益于肺,谓之培土生金。病理上的脾胃病,常常可以因为肝有病,发生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累及脾胃之消化机能,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所以这种病证是一种木克土的现象。

五行学说在古代中医的病因、病理、生理等方面,是应用甚广的一种说理工具,但它也有机械搬用、循环论的一面,不宜生搬硬套。

五行本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生、制、克、化),是古代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一种哲学思想。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运用于中医学,著名医学文献《内经》中已经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的生理特性和相互关系,以及病理变化和治疗的规律。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与阴阳之说相同,都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①以五行的属性来区别脏腑器官的特征,把肝归属于本,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等。②用相生相克等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肝能制约脾,称为木克土;脾能生养肺,称为土生金等。③用以说明治疗,如肝病犯脾,采用抑肝扶脾的治法,称为抑木扶土;肾虚及肝,采用补肾养肝的治法,称为滋水涵木等。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医学中运用这一学说,解释了某些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问题,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原来五行学说中的相互关系,作了一些改进,但仍没有完全脱离五行的机械论和比附概括之弊,因此,对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解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片面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