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邑的清明扫墓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邑的清明扫墓俗分类:【中国民俗】 江门市五邑人慎终追远,重缅怀祖先之情。每年清明前,乡人便都准备好扫墓用的香烛、纸钱及三牲祭品。旅外邑人宁可不回家乡过年,也要赶在清明前回乡扫墓。 扫墓俗称“拜山”,有一定的规矩。墓有始祖墓与本家墓、圆墓和长堆墓之分。始祖墓即太公墓,为一方姓氏始祖之墓,凡该姓氏的子孙均要到祭,名为“祭祖”。本家墓为本家祖先之坟墓,只本家后人祭扫。邑人习惯,人死后土葬,先立长堆墓,两年后开坟“起身”,即把骨殖改放金埕之内,再葬而立圆墓。圆墓称为“旧墓”,按惯例在清明前扫祭。长堆墓为新墓(这种把先立的墓称为新墓,把后立的反而称为旧墓的习俗是邑人的特殊习俗),旧俗规定要在清明节凌晨四五点钟前扫祭,若天亮后才扫祭,便会被讥为不肖子孙。 旧时,清明祭扫始祖墓十分盛行。始祖墓规模一般颇为壮观,多用水泥构筑,祭坛宽阔。各房子孙扫墓时,抬着整只烧猪而来,以祭品之丰、人数之多,炫耀该房族之兴旺发达。因为炫耀攀比而引起争闹,甚至演变为械斗,不少人就不大愿意参加祭祖了。 旧时,五邑一带,只许男丁扫墓,不准妇女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逐渐出现妇女参与扫祭,甚至由妇女代替男人去扫墓。这与该地的男人多数出外谋生,留家的多是妇女有关。扫墓的祭品,有烧猪、熟鸡、熟鹅、烧饼、甘蔗等,还必须有熟鸭蛋。复葬的圆墓,最初三年必须用熟鸡,不得用烧猪、熟鹅当祭品。 扫墓程序先是把坟墓的杂草铲净,墓顶盖上草皮一方,上压旋成碟形的纸钱一叠,然后插上香烛,摆列祭品和三只酒杯三双筷子,杯在左而壶在右。祭祀者参拜三轮后,撕下鸡鹅的下巴和祭品中的上品;另放一碗,名曰“挂盏”,意思是让祖先把全鸡全鹅全部祭品接受下来享用。接着把鸭蛋脱壳,切为两半,将壳捏碎遍撒祭坛。焚烧纸钱时,用酒往纸钱堆上浇上一圈,以防祭品被野鬼夺去。 祭扫完毕,多有在墓前席地而坐共吃祭品的,也有带回家去的。俗例必在墓地削下一些蔗皮,以取青绿生机之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