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阴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名词。“三科”之一。又译“五众”、“五聚”、“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的总称。狭义地说,是佛教对人和人的意识活动的概括,偏重于心理部分。广义地说亦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色,相当于物质概念,但有少数精神现象。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及由四大所组成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等感觉对象。受,指主体的感受,有三类: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主体所从事的精神活动。行,思想中决定人的行为的各种因素。识,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对五阴的解释,是佛教各派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小乘佛教多数派别通过分折“五阴”,得出“人无我”的结论,认为“人我”是“五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我”及“五阴”本身都是虚幻不实的。汉安世高译《阴持入经》中有专门论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