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换分类:【文化精萃】 波拉尼(K.Polanyi)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互惠性、再分配、交换这三个基本概念。据他认为:前两个概念属于非市场经济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原理,即所谓的互惠,集团之间相互对称点之间的一种财富移动。再分配,即在一个集团内部围绕财富的配置问题上,首先将财富集中于某个中心之后再以某种方式支出的一种财富移动。在这个基础上,所谓的交换,也就是市场社会中的经济一体化的原理,而且是以利益为前提的一种财富的互动。即波拉尼所使用的交换这一概念是限定在市场原理的前提下使用的。然而从广义上来看,考虑到作为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谓交换,他的上述三个概念可以重新组合。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交换的话,它与互惠性不仅不对立,相反可以认为它们是基于这一原理下得以成立的。萨维斯(E.R.Service)将互惠性又分为三类:即一类是否定性互惠。它是一种利己的,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波拉尼的所谓(市场)交换与这种互惠性相关联。另一个则是均衡的互惠性。这是一种同质、同价值的物品遵循一定的习俗在一定的期间内返还的一种惯性。交易、物与物的交换、馈赠式交换等背后所蕴藏的原理,相当于波拉尼所说的互惠性。最后一个是普遍的互惠性。这是一种利他的交换。这意味着物品永远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其中包含大家共享所获得的物品。萨林斯(M.Shalins)在继承并发展了萨维斯的概念基础上,针对波拉尼所说的再分配体系处于支配地位的酋长制社会进行了分析。从底层人流向中心的酋长的财富,以及从酋长往下层人在分配时候的财富的移动都是基于普遍互惠原理的现象。体现均衡互惠的赠与交换的当属以多罗布里安群岛为中心的地区性库拉交易。在这种交易过程中,白色的贝壳手镯与红色的首饰相互交换,前者在交易圈内由西向东,后者由东向西移动。如果我们将一个岛上的男人视为A,以该岛为出发点向西的岛屿的另一个交换对手视为B,那么,当得知B获得了很好的手镯之后,A将准备好认为是同等质量的首饰航海远征前往该地与手镯的主人进行交换。如果没有等价的首饰,暂时可以给较低的首饰,以便获得换取心目中的手镯的默许。这种情况下,B给A以等价的小手镯。若干年之后,当A获得很好的首饰时才送给B。在这个交易中,不能向对方要求归还,只能等待对方主动地归还。同时,那个赠与的东西是否与先前赠与的东西等价,也要由对方来判断。但是,它还是这样一种相互性的系统,即如果没有归还或者归还物与先前的东西不等价,就会遭到社会性非难。莫斯(M.Mauss)并没有将这种赠与交换的机制简单地限定在经济性行为之内,同时将它视为社会性的、宗教性的、经济性的,而且是法律性质的、具有政治性的,社会整体的一种现象来把握。这也就是他有名的“嵌入性”理论的背景。接受这个思想,列维-斯特劳斯(C.Levi-Strauss)将交换作为一个整体现象,并将食品、制品以及包括作为非常贵重的财富概念的女性都纳入了整体性交换之中。于是,人类的婚姻本身也被视为是围绕女性的一种交换体系。他注意人类普遍存在的禁止近亲繁殖这一事实,论述了在禁止近亲繁殖中,包含着本集团向外集团送女性,同时外集团也向本集团返还女性这一互惠原理。与此同时,论证了人类的所有婚姻都是,以两个集团间直接交换女性的“限定交换”,和一个集团获得女性,另一个集团赠与女性这种“一般交换”这两种基本结构组合而成立。既,A←(女性)→B (限定交换),A (女性)→B (女性)→C (女性)的一般交换原理。列维-斯特劳斯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婚姻是两个集团围绕女性的交流/沟通。他的观点背后,反映了“交换是交流/沟通的一种表达方式”。只要交换是交流/沟通,那么就存在使交换得以成立的“代码”(code)。所以,市场中的商品交换、非市场上的赠与交换同样都在交流/沟通的意义上在同样水平上并存,不同的仅仅是“程序编码”的表达方式。在这种观点下,交换理论的焦点在于解读程序编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