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通便捷是集镇形成的重要条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通便捷是集镇形成的重要条件分类:【中国民俗】 清代之前,商品流通中的大宗货物运输,全依赖水运。因此,傍河临浦、地处水陆要冲,就成为集镇形成的重要条件。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镇)因水运交通便利,曾经是著名的港口市镇。宋末,青龙镇由于吴淞江淤塞,地位逐步下降,一度代替青龙镇兴起的黄姚镇(约在今宝山区月浦北,已坍没入江),因紧靠江岸,受江流冲刷,也难以维持港口地位。自然条件优越的上海,宋绍熙四年(1193年)至咸淳三年(1267年)间建镇,遂取而代之,成为华亭县东北的重要港口。元代,上海镇成为漕粮汇集转运之地,漕粮海运,也带动了一些市镇的兴起。高桥镇因地处长江入海口,沟通南北海运的沙船,很多停泊于此进行贸易,浦东临江滨海地区乡民生产的“套布”,在此北运牛庄、大连、营口等地,运回豆油、豆饼及南北杂货。因之,镇上棉花、土布业及米粮业最盛。清初镇上有商铺200余家,其中从事中介服务收取佣金的牙行即有43户。北宋皇 年间兴筑的捍海塘,主要作用是抵御海潮,但同时又是浦东地区一条陆上南北交通干道。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提举浙西茶盐王珏沿捍海塘内侧开挖华亭濒海河(俗称“老护塘港”)全长200余里。此后下沙盐场各团所产之盐,均在老护塘港装船,通过自南而北排列的15条灶门港,运往松江,故又称“运盐河”。它在盐运、航运、通潮、灌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至1977年开挖浦东运河之前的800多年间,一直为浦东地区的南北大干河。在老护塘一线出现了六团湾、七团行、八团镇、小湾、大湾、龚家路、曹家路、顾家路等一批大小集镇。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南汇知县钦琏筑成钦公塘,它除了捍海作用外,成为浦东地区最东部的南北交通干道,沿钦公塘一线,自南而北出现了盐仓、祝桥、邓家码头、施家浜(今施湾镇)、江家路(今江镇)、华家路口、蔡家路口、青墩、凌家码头、合庆、新港等一批集镇。1926年,北起庆宁寺南至川沙的上川铁路通车,在铁路沿线站点附近又出现一批新的集镇。浦东开发开放后,在江镇、施湾及南汇祝桥的滨海地区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并相应建设了由市区通往机场的交通干道线网络,带动了周边地区凌空经济的发展。也使这个地区原有的农村聚落消失,农民成了市镇居民,建设了一批新村聚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