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产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产俗

分类:【中国民俗】

安徽民间俗称怀孕为“有喜”,预示一个人即将诞生。旧时代给孕妇制造了许多禁忌约束。如孕妇在饮食方面,禁吃螃蟹,吃了会使胎横难产;禁动刀切鱼和肉,否则会使胎儿皮肤破裂,或者四肢畸形、五官不正。晚上忌出大门,临近产期忌串门,恐沾“邪气”,不利分娩。女儿怀孕,娘家要送食物补养。安庆地区民间,孕妇在预产当月初一,回娘家吃“催生饭”,娘家的姑妈、姨妈、嫂嫂等也要送“催生汤”,即炖熟的鸡汤及挂面。

孕妇临产由接生婆接生时,须叱退杂人,同时要打开所有的房门、橱箱的锁,寓意“松关”,祈愿降生顺利。小孩出生,旧时如果是女孩则默不作声,如果是男孩,常燃放鞭炮,焚香祭祖。

坐月子妇女生儿曰“坐褥”,俗云“坐月子”。50多年前,吉林省的农村,还相当普遍地保留着旧产俗。

往昔,吉林省妇女生产时,没有消毒设备,把炕席掀开,就土炕铺上谷草,并敷以小灰,便于吸血,也多少起到灭菌作用。小孩生下来落于谷草上,谓之“落草”。有些旧式农村产婆,用破开的秫秸,割断婴儿脐带,很不卫生。生产期间,婴儿父亲严禁进入产房。当产婆(接生婆)出来报告母子平安时,父亲要赶紧送上准备好的“接生钱”。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和全国一样,生子曰“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

满族和蒙古族若生男孩,则在门左边悬挂小型(榆柳条制的)弓箭,以喻男孩之勇;生女则挂红布条,以示女儿之巧。亲邻都前来祝贺。

生子后,第一个不速之客进入月房见到婴儿曰“踩生”。主人家都愿意来者是德高望重的人,或是高寿者,或为学业有成就、性格豪爽的人。认为婴儿将来的一切都像这个人,是一种吉兆。知趣者则趁机道喜、祝贺。

养活孩子吊起来(施立学摄)

喜三生子三天,叫“洗三”或“喜三”,要给婴儿沐浴。洗时可用艾叶、花椒等草药热汤,以避瘟疫。一般多用清水。过去生女孩还要在三天扎耳朵眼,此俗近年废止。洗三这天,全家要请客(主要是接生婆)吃喜面,正所谓“三天吃个刀切面”。

一般大户人家,特别是满洲贵族,生子三天请接生婆在大铜盆里倒上槐枝、艾叶熬成的苦水,趁冒着热气给孩子洗澡,连熏带洗。参加洗礼的老太太、媳妇们,都往盆里扔钱币,称为“添盆”。有时还往盆里投几粒花生,几个红皮鸡蛋,寓意“连生贵子”。接生婆边洗孩子边说:“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如此时婴儿哭泣,则认为是大吉大兆,称为“响盆”。也有的用大葱轻轻打婴儿三下,一边打,一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乖。”然后把这棵葱扔到房顶上。若赶上天冷,就免去这许多“说道”,将婴儿用温水洗过包好即可。

开奶与下奶母亲的奶没下来,婴儿可以吃其他妇女的奶。男孩吃生过女儿母亲的奶、女孩吃生过男孩母亲的奶为最好,名曰“开奶”。

生子第五天,姥姥家用五尺红布做一条“里面红”的小被,用五条线绗(hán?)五道,午时送来,“捂”上小孩,就好养活。

产妇生产后,身体虚弱,既要吃有营养的食物,又不许油腥太大,故省内各地多给产妇吃小米粥、煮鸡蛋。到十二天可以吃含脂肪类的面汤、鸡汤。民间多于此时给产妇送来小鸡、肘子、鸡蛋、挂面、红糖、大枣等营养品,谓之“下奶”。朝鲜族妇女“坐月子”吃海带,认为海带可下污血,补充奶汁。

过去长春一带,母亲给女儿下奶,不许用筐装食品,要用点种用的“落(lào)斗”装,以取吉利,孩子好养活。

婴儿不幸死了,要扔在山顶上,或地势较高的丘陵荒野,意为再生儿不会死。不能扔在洼地里,因为扔在洼地,有“填不满的坑”之嫌,再生儿不好活。

整个“月子”期间,居室外面挂有红布条,一则表示喜庆,一则表示禁忌,暗示外人不得进“月房”。还有双身板(怀孕者)妇女和带钥匙的人,都不许进月房,怕带走奶水。“坐月子”期间,只许往月房送东西,不许往外拿东西。月房火炕的炕席上还要上锁,以防奶水被进月房的怀孕的妇女带走。过去母乳不足,牛奶又少,土法是嚼高粱米饭然后用布包好挤汁给婴儿吃,俗云“嚼布子”,以代乳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