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城的吆喝――市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城的吆喝――市声分类:【风俗文化】 俗话:“卖什么吆喝什么”。这吆喝不仅显示出行商坐贾的行业特点,还作为街头音乐,关连着百姓的生活,也称“市声”。 像二三月北京缺青菜,一声:“约苣荬菜哎、苣荬菜芽嘞,”甭说吃着去火,单冲这一嗓子,那些舌尖上少滋没味的人也乐意解囊。夏日雨后,街筒子里响起:“豌豆来――干的香――啊”,挠的主妇心里痒痒的,出门看菜顾不得水湿路滑。更常见“大小金鱼哎,大小金鱼嘞”地叫卖,惹得孩子缠住大人在鱼挑前不买不走的有趣场景。 北京从什么时候有了吆喝,尚待考证。但以前的吆喝很简单,卖馒头的就吆喝“馒头――馒头――”,卖包子就是“包子――包子――包子――”,口气平直,既便高声大嗓,一顿一顿地也显得活力不足。随着市井商业的繁荣发展,商贩的吆喝也有了变化。不仅在行腔上讲究音乐感,词意上透着生动有趣。如摆摊卖西瓜的,都吆喝出味儿来:“俩子儿哎,那先瞧瓤儿,你们回过头来再瞧块嘞,都沙得你们嗓子甜嘞,两个大嘞。哎,这切的都是冰糖疙瘩,砂糖块儿八月十五的月饼馅儿蜜蜂错搭窝嘞,两个大嘞。”“两个大”指的是俩大子儿。炎炎夏日,吃块西瓜本已沁脾,加上那西瓜甜的又像砂糖快、月饼馅,您说,这瓜都棒成什么样啦。 卖螺蛳的:“谁买点熟咸螺蛳嘞,大人吃了清眼的,小孩吃了磨积的,哎五香的田螺蛳嘞。”一个螺蛳,聊算荤腥,还具有药用功效,爱吃的自不必说,不爱吃的却与治疾有关,您买不买吧。 吆喝不仅是一种口技,还含有心计。像卖杏的,“清水嘞,杏儿嘞不酸嘞,粘了蜜嘞,里头还有个小鸡儿嘞。”说杏里有个虫,谁都信,要说杏里有个小鸡,恐怕没人信,却又听着新鲜,免不了想看看。不看,肯定不会买,看了,可就难说了。 进入工业文明,旧式的各种吆喝虽然少了,但并未绝迹。现代京城的个体劳动者吆喝上也不乏创意。如:“瞧一瞧嘞,看一看嘞,不管是马其诺防御线,朝鲜的三八线,还是王张江姚吴法宪,苏三离了洪洞县,都比不上我的纯毛线。”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扯到一起,逻辑上虽不合理,谐音却达到一致,闻后常令人忍俊不禁。 尽管说:“练什么吆喝什么”可也有一些买卖不吆喝,过去被称作“八不语”。它们是:锔碗的、剃头的、修脚的、绱鞋的、卖掸子的、劁猪的、行医的、粘扇子的。其中,有些是不便吆喝的。像卖掸子的,可着嗓门嚷一声:“谁要掸(胆)子”,多疹人;锔碗的来句“锔不锔您?”听着也别扭。所以这些都不吆喝。像这样的买卖虽然货主不吆喝,但他手中的响器却让人一听就知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