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亭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亭户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盐户的一种。唐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专门负责制盐差役,并免除其它杂役。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称亭户。宋代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南等六路海盐产区中,向政府领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称亭户。元代海盐产区及明代两浙盐户仍称亭户。清代则通称为灶户,间或使用亭户。 宋代沿海地区生产海盐的专业户。以淮南、两浙地区为多,估计有6,000多户,加上福建,两广诸地,共7,000余户。海盐生产之地称“亭场”,故其人户称亭户。生产过程中需用灶煮熬,故又称“灶户”,或连称为“亭灶直户”。亭户专置户籍,可免除徭役,南宋时,或增差役。一些地区官府为控制盐的生产,往往把亭户集中起来,分片煮煎,其煮熬场所称“催煎场”。亭户在官府监督下生产,官府或贷以本钱、牛、犁、车辆等,待煮煎完毕,以盐折纳二税及偿还各种借贷。官府按亭户丁数规定盐课(生产定额),每丁每年盐课为5,000余斤,课盐按官价卖纳入官,每斤只有几文钱,南宋时增为十几文。超额生产的“浮盐”,也由国家全部收购,其价略高于课盐。亭户贫富不等,大多数贫下户是小生产者,或有一块耕地而兼营农业者;少数上等亭户乃为盐场主,雇佣一些无地客户进行生产。国家禁止亭户投军、改业及逃移别处盐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