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亭的文化功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亭的文化功能

分类:【传统文化】

从建筑文化角度分析,中国之亭的功能,大致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又回归于简单的历史过程。

如前所述,亭之起源的文化动因,是供旅人休息的场所,它服务于行旅,古时大约每十里之遥建一亭,也许是从一般旅人的脚力出发而为之的,故亭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功能,当然亦兼备精神性功能,是人之身心在长途行旅之中获得休憩、调整、恢复的地方。而后由于这“十里之亭”无意中将所统辖区域进行了划分,进而,亭就“参与政治”,主要在秦汉,成了乡郊、都城一种最低级的行政区域的象征。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显得很特别。

在历史陶冶中,亭的文化功能发展为多种多样。

其一,观兵。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记,宋代有所谓观兵亭,“观兵亭在环县外古教场。宋种世衡建,以阅兵”。这是亭的军事功能,有类于古代之阅兵台。

其二,讲学。古时河北保定府有北海亭。据《畿辅通志?保定府》:“乾坤北海亭在定兴县东南十五里江村。明太常卿鹿善继筑。数缘结第,不髹不绘。园蔬几色,灌木两行。善继讲学、子化麟下帷之所。”又据《陕西通志?西安府》云:“绿野亭在武功县南一里。宋张子厚讲学之所。子厚与武功簿张子甫善,故县中子弟从子厚游,因建此亭。明杨一清督学关中,改为绿野书院。”而西安府太液亭,亦为讲学之所,“蓬莱殿后有含凉殿、太液池、太液亭。穆宗时,令侍讲韦处厚等入此亭讲《诗》、《尚书》”。

其三,珍藏。筑亭以珍藏珍贵文物。《江南通志?镇江府》:“宝墨亭在府西北,以贮王奂之所集右军书、陀罗尼经及华阳真迹《瘗鹤铭》。”现存保存乾隆御碑的北京卢沟桥碑亭体现的也正是此类功能。(图一)

图一 北京卢沟桥碑亭

其四,避暑。《山堂肆考》云:“平乐府仙宫岭有翔风亭,宋邹浩建,以为避暑之所。”

其五,观瞻。《山堂肆考》云:“衡州府治西有望?亭,唐采访使韦虚舟建。以其东望清湘,北瞻碧岳,因以名亭。”

其六,迎饯。《山堂肆考》:“折柳亭在金陵城上,赏心亭下。宋张咏建。为饯送之所。”又,《江南通志?扬州府》云:“南丽亭在府南门外。宋元丰七年,诏京东淮南筑高丽馆以待朝贡之使。绍兴三十一年,向子固重建,扁其门曰南浦,亭曰腾云,为迎饯之所。”

其七,游宴。《畿辅通志》:“玉渊亭在府内玉渊潭,俗呼百官厅。元士大夫休暇游宴之所。”《河南通志?汝州》又云:“修禊亭在鲁山县。唐欧阳詹为令,以三月三日集僚吏禊饮于此。”

其八,祭祀。《畿辅通志》:“春露亭在新乐县南四十里孔村。元祭酒苏天爵先垄在焉,因建亭为祭祀之所。”

其九,贮水。《山东通志》说,在古时兖州,有义浆亭“在平阴县南二十里。金大定间,邑人任翁作亭,贮水以济渴者”。《广东通志》又称止渴亭“煮茶施众”。

其十,流觞。《浙江通志?金华府》:“涵碧亭有二:一在州衙甘露寺亭北,宋绍兴十三年,知州周纲重建。一在东阳县南五里昆山下,唐宝历二年,知县丁兴宗建。下穿方池,刻石作双鱼,引水贯其中,以为流觞之所。唐刘禹锡有诗,罗隐有记焉。”

其十一,待渡。《广东通志?惠州府》:“丰济亭在兴宁县南三里,萧瓒造。为行人待渡之所。”

其十二,庇护。《广东通志?广州志》:“余莫亭在朝台,唐刺史李毗建。凡使客舟楫避风雨者,皆泊此。”

其十三,风水。《福建通志?建宁府》:“黄亭在丰阳里。宋时建亭,以黄石取土克水之义。”石属土,土色黄,故建黄石之亭,在阴阳五行中,土克水。在此建亭,以镇风水耳。

其十四,象征。一是人格象征。《广东通志》称雷州有十贤亭。“咸淳九年郡守虞应龙建立,以祀寇准、苏轼、苏辙、赵鼎、李纲、王

叟、胡铨、秦观、李光、任伯雨。”二是观念象征。《山堂肆考》称古代有六劝亭,“在宁国府东南。宋治平初,县令周景贤建。作文劝民,其条有六:行孝弟、务农桑、向儒学、兴廉逊、崇信行、近医药”。《广东通志》亦云:“劝农亭在顺德县阜西门外,知县吴廷举建。书农事要语于壁间。”三是宗教意蕴象征。《齐东野语》: 张槊“尝于南湖园作驾霄亭于四古松间, 以巨铁

悬之空半,而羁之松身。当风月清夜,与客梯登之,飘摇云表,真有挟飞仙唛紫清之意”。(以上关于亭之文化功能的资料,参见李国豪主编《建苑拾英》所辑《古今图书集成》 一书)

其实,亭的文化功能还不止这些。归纳起来,不外乎物质性的实用功能与精神性的崇拜,认知与审美功能两大类。这说明,亭在中国文化史上曾经具有复杂丰富的文化功能。

然而,亭这种建筑文化愈发展到后来,其文化功能又渐渐回归于简单,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园林之中,亭是相当多见的,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尤为突出的,是它的审美文化功能。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谪官暂居于庐山,作寓园名草堂,并自撰《草堂记》,又为其洛阳履道里家居撰《池上篇》诗,有云,“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睡,足以息肩。有堂有序,有亭有桥……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包括亭在内的家园,给老年白居易以满足感,具有闲适的审美情调。

苏州有沧浪亭,并以此亭命名所在之园。该亭为北宋废臣苏舜钦所筑,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其《沧浪亭记》有云,“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见“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词、号 ‘沧浪’ 焉。”所以 “沧浪”为名,盖取悦于自然、放归于自然之意,典出于《孟子?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松岛之景观云,“又东有池,池前后为亭临之。自东大渠引水注园中,清泉细流,涓涓无不通外”,想这临泉之亭,其景独秀。又水北胡氏园,亭台楼阁,高楼曲榭,烟云掩映,其美令人生羡。宋人洪适作《盘洲记》,言盘洲为别业有“一咏亭临其中”,人休憩于亭中,有“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之慨。园林大凡有亭,北沈尚书园有溪山亭、牟端明园有双杏亭、芳菲亭、万鹤亭、赵府北园有“东南第一梅”亭、“桃花流水”亭、赵氏菊坡园有“极目”亭、王氏园之“临流有三角亭”、赵氏小隐园有 “流杯” 亭、赵氏苏湾园有 “雄跨”亭、而孟氏园之“亭宇凡十余所”(见周密《吴兴园林记》),有亭翼然,为园林之佳构。

而最著名者,为山阴之兰亭,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颇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雅趣。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言此亭筑于林壑尤美之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图二) 又撰 《丰乐亭记》,称“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苏轼亦撰《喜雨亭》,文章一开头就云,“亭以雨名,志喜也。”又说“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又撰《放鹤亭记》,说云龙山人张君“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因此山人有二鹤 “甚驯而善飞”,“或立于陂地,或翔于云表”,“故名之曰放鹤亭”。《易》云: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亭则寓“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的深意。苏辙也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说黄州“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在此筑亭,真乃人生之大快,故云 “快哉亭” 也。

图二 安徽滁州醉翁亭

从这里可以见出,亭这种建筑文化,与审美结合得十分密切。它有两个文化特征,即融于自然之中,是一种与自然为一体中国古代的“有机”建筑,此其一;其二,亭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独钟。中国文学史上诸多文人墨客,均写过不少赞美亭这一建筑样式的诗文。所以亭作为特殊的建筑文化,具有浓浓的文人书卷气与淡淡的离愁别绪。“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读之令人怦然心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