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亲戚称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亲戚称谓分类:【中国民俗】 由婚姻关系相联结的家庭及其成员之间叫“亲戚”。亲戚又有老亲和新亲(时亲)之分。老亲系由父辈以上婚姻关系所构成,时亲系由自身及同辈人所建立。老亲又有“父系亲”和“母系亲”。民间有“姑娘亲,辈辈亲;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筋”之谣。 父亲的姐妹统称姑母或姑娘,姑娘的丈夫称姑爷或姑父。父亲的姑母、姑父称姑奶奶、姑老爷。再向上就称姑老太太。同姑母的子女互称表兄弟、表姐妹,即表哥、表嫂,表姐、表姐夫,一直表到若干代。表叔、表爹、表老太,这就是“姑娘亲,辈辈亲”。 母亲的父母称舅老爷、舅奶奶,这和我国古代丈夫对妻子的父母称“舅姑”有些相似;母亲的兄弟为舅舅或舅父,舅父的妻子称舅母或妗子。同舅父的子女互称表兄弟、表姐妹,亦无休止地表下去,凡表亲都是“代代亲”。舅舅方面的表亲,习惯上叫“里表”或“内表”亲,姑母方面的表亲叫“外表”亲。母亲的姐妹称姨、姨妈或姨娘,姨娘的丈夫称姨夫;长两辈称姨奶奶、姨老爷;长三辈称姨老太。第一代称姨娘的子女为姨兄弟;第二代称姨娘的子女为姨叔、姨婶;姨娘叫姐妹的子女为姨侄,第二代为姨孙,再往下就“姨”不下去了,所以叫“死了姨,断了筋”。 新亲的称谓,姐妹的丈夫称姐夫、妹夫。姐妹的子女叫外甥、外甥女,外甥的子女与自身女儿的子女统称外孙、外孙女。称妻子的父母为岳父母,背后称“泰山”、丈人、丈母娘。称妻子的兄弟为内兄或小舅子,称妻子的姐妹为小姨子。姨子的丈夫互为连襟,互称襟兄弟。内亲之间的称谓,丈夫随妻。宗亲交往中,弟媳妇与大伯子,小姨子与姐夫之间,要互相回避,俗谓“害羞”。 在亲戚称谓中,以晚代人的名义称呼别人,叫“比着叫”,是关系密切,互有礼貌的行为。如公婆唤媳妇“某某(儿子名)媳妇”,有了孙子后就呼为“某某(孙子名)妈”。媳妇称公婆,没有孩子时称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就称老爹、老奶。亲生儿子也比着称父母为老爹、老奶。就连夫妻俩,有了孩子后也互称“某某(孩子名)妈”、“某某爸”。凡是比着叫的,前面冠以“他”字,如称平辈兄弟姐妹为“他大爷”,“他小姑”;称岳父母为“他舅爹”,“他舅奶”。比着叫总是喜于用自身最晚一代的名义,但关系一般或陌生人不可比着叫,比得不适当还会引起口角。 苏南吴语地区称谓变化较大,以苏州为例:称父亲为“爹爹”,背称“爷”。称母亲为“姆妈”,背称“娘”。祖父称“阿爹”,祖母称“阿婆”。曾祖父称“太公”,曾祖母称“太太”。年岁小于父亲的姑母称“娘娘”,大于父亲的姑母称“嬷嬷”,姑父称“夫夫”。从语言的特点上常在称呼上加“阿”字,如“阿叔”、“阿舅”、“阿姨”,“阿哥”、“阿嫂”,“阿姐”、“阿妹”,其中有亲昵的意思。亲家互称“亲家公”、“亲家母”。对老人不能随便叫“老老头”、“老太婆”,这是很不尊重且带有贬义的,应该称为“老阿爹”、“老阿婆”。对妻子的背称为“家小”、“家主婆”、“屋里人”,称儿子为“伲子”,女儿为“囡吾”。背称小孩为“小囡”,无锡人称“老小”,南通人称“伢子”。 伯、叔、姑等称呼是以父亲血缘关系为基准,体现的是家族关系;舅、姨等称呼是通过母亲的姻亲关系而形成,是仅次于家族关系的另一主要亲族结构――亲戚关系。家族、宗族不包括出嫁女性,因此姑娘出嫁后,便与对方形成姻亲关系。 在亲戚关系中,与本人比较亲近的称呼有: (1)上辈系列:岳父,岳母;外祖父,外祖母;舅父,舅母;姨姨,姨父;姑姑,姑父。 (2)同辈系列:姐姐,姐夫;姑表兄弟姐妹;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 (3)下辈系列:外甥,外甥女。再以下则是泛称了。 母亲之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山西乡间有的称呼“外爷”、“外婆”(或“婆婆”)。母亲之兄与弟,通称“舅舅”,舅之妻,有的称“舅妈”,多数称“妗子”。母亲的姐与妹,通称“姨姨”,姨之夫,通称“姨父”。妻之父,称“岳父”、“岳丈”、“泰山”,妻之母,称“岳母”、“丈母”。妻之兄,称内兄,俗称“大舅子”,妻之弟,称内弟,俗称“小舅子”。妻之姐,称“大姨子”,妻之妹,称“小姨子”。姐与妹的丈夫,称“连襟”,有的称“挑担”。哥与弟之妻,称“妯娌”。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亲家公”、“亲家母”。 亲戚关系实际由四个系统构成:姑姑、舅舅、姨姨、岳丈。若与家族称呼相对照,在同辈或晚辈中,凡是带“堂”字和“侄”字的如“堂兄”、“侄女”,都是家族关系;而凡是带“表”字或“甥”字的如“舅表兄”、“姑表妹”、“外甥侄女”,则都是亲戚关系。按亲戚尊辈称谓、平晚辈称谓列表如下。 1.亲戚尊辈称谓表 (续表) 2.亲戚平晚辈称谓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