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亳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亳州

分类:【地域文化】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东、西、北三面与河南省永城、鹿邑、商丘等七县市接壤,南和东南与安徽太和、涡阳毗邻。总面积2226平方公里,人口132万,辖三个市区23个镇6个乡,其中城市人口20万。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周初,亳州属焦国,其后改属陈国和楚国。秦代隶砀郡,后隶泗水郡。西汉末,隶吾符 (原沛郡)。东汉,隶豫州沛国; 建安后置谯郡。魏黄初二年(公元221)谯城为陪都。南北朝时期,改谯县为小黄县,于谯郡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始改南兖州为亳州。隋大业三年 (公元607),复改小黄县为谯县。唐开元年间,诏以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五代时期,亳州先后置宣武军,防御州,团练州。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升为集庆军,置节度使。元代,改属河南行中书省归德府。元末,刘福通拥立韩林儿起义,以亳州城为都。明初,亳州改隶凤阳府。清雍正二年 (1724) 亳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 (1735) 降为散州,隶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 (后改名淮泗道)。民国37年 (1948) 8月,成立亳州市,辖城关郊区,与其他边区县并存。民国38年 (1949) 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专员公署。1986年3月撤县建亳州市(县级)其辖区不变。同年,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古城亳州是镶嵌在淮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的青凤岭、东钓鱼台、傅庄黛台、春秋战国和汉代的古文化遗址,以及出土的4000多件石器陶器、瓷器玉器等珍贵历史文物,说明早在两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即在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由于涡河为域中襟带,灌溉漕运十分便利。这里地处中原,风光旖旎、土沃壤饶、人文荟萃,城郭雄传,素有 “南北要衢”“中原门户”之称,一直是闻名遐迩的通都大邑。并几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王都。4000多年前亳就是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的国邑。公元前16世纪商汤建都于亳。三国时亳州是曹魏的陪都。唐代亳州为 “天下十望州” 之一。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小明王,称帝亳州。此外史书称亳州 “境大货穰体视大邦”为 “江北胜地”,“南北腰膂”“百货辇来于雍梁,千樯转输于淮泗”是淮西一大都会。

亳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千百年来,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曾哺育出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在政界有一代圣君商汤; 有凭借文治武功统一中国北方的魏武帝曹操; 有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文强识,才艺兼备的魏文帝曹丕……。在军界有闻名遐迩的曹仁、夏侯淳、夏侯渊、许褚……。在思想界有名扬四海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有博学多才,道德文章系于一身,并在中国道教史上有享有极高声誉,被宋太宗尊为 “希夷先生” 的陈抟……,在文学艺术界有倡导和组织建安文学的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有唐代著名悯农诗人李绅; 著名大画家曹霸、著名剧作家孟汉卿、著名诗人薛蕙、大书法家梁献……。在科技界有千百年来被传为神医的华佗。宋代以下; 范仲淹、欧阳修、曾巩、晏殊、陈师道、宋应星等文坛巨子也相继在亳州为官。他们为古城亳州增添无尚光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灿烂的古代文化,为古城亳州留下许多珍贵文物古迹。目前亳州市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一般文物古迹150余处。其中较著名的有巧夺天工镶满立体透刻砖雕、木雕、遍施彩绘的花戏楼,有被专家誉为 “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地下长城” 的古地下隐兵道,有郭沫若题馆名含 “草堂轻声” “药圃流香”“五禽鸣寿”等八景的华佗庵,有占地十平方公里建筑工程浩大的曹氏宗族墓群,有金碧辉煌、栋宇宏敞孔子向老子问礼处的道德中宫,有丘阜巍然为世代人们所景仰的商城汤衣冠冢,有负郭对廛的魏武故里,有建筑巍峨、气宇轩昂、殿宇宽敞的白衣律院,有造型美观、高耸云霄的薛阁塔与观音山,有雄伟壮观、清幽雅静的清真古寺,以及明清风格犹存、古貌依旧的72条街36条古巷等。历代遗留下来的这些壮丽的名胜古迹,众多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展示出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

亳州之 “亳”,最早见于骨卜辞。据 《殷契粹编》第20片“癸已贞: 御 (祭祀之意) 于父丁其五十小宰 (牢) 于亳土 (社)御”。“亳社”是商建立国家的标志。“亳社”之“亳”从高,从乇。高,《说文》释义为 “崇”。《尔雅?释诂》: “崇,高也,向,象台观高之形。 冂同

, 台观高必有界址”。乇,《说文?毛部》: “乇,草叶也,从垂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亳” 含有 “亳社” (国家) 建立在草木丰美,根深叶茂的土地上的含义。表明商族对农耕的崇拜。在亳州出土的有关商代以前、商代和商代以后的地下文物很多,老牙店遗址出土的石镰,傅庄出土的大型石斧,以及石锛簇等。在傅庄遗址下层,是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堆积,发掘出12座古墓葬,其中有二人及三五人不等的合葬墓,并出土了陶器葬具饰品,表明生活在亳州土地上的华夏先民已经踏进文明社会的门槛。在亳州境内发现十多处商文化遗址和具有商文化特征的青铜器和卜骨。东钓鱼台发掘出刀形的刮削器,还有陶片、青瓷,以及三四十片卜骨和卜甲等。在那里发现许多碳化小麦粒 (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 “中国古小麦”)。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商代农业的发达,证明亳州是商文化发祥地之一。周景王十七年(公元前528年) 即楚平王元年,为防止国人和诸侯叛楚,乃施惠百姓,下决心“息民五年,然后用师”(《春秋左氏传》)。并于是年筑谯陵城,改焦邑为谯邑。“谯”《说文》释作“妖饶也”。可以想见亳城建筑的高凌、华丽及军事实用价值。楚灵王在城父乾溪沟侧建章华台,高耸入云,凡登台必三次休息才能登上其巅。亳州市西郊柴家沟16号春秋末期墓中出土玻璃珠,共10粒,和陶甭及城父集西北佛君庙战国墓出土馏金铜笔帽,无不证明制铜工艺高度发达和造型艺术的发展。西观稼台西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方壶,城西南城隍庙出土铭文铜洗,表明商楚玄鸟崇拜的深远影响。凤凰台1号汉墓出土玉刚卯,更说明这一文化特征。玉刚卯系汉代流行佩饰,出土玉刚卯墓之主人名丁崇为曹操长夫人丁氏家族成员。《后汉书舆服》:“佩双印,列侯以白玉”。由此可知,丁崇曾列位公侯。其他还有牙雕龙首饰。共镶绿宝石17颗,依序排列,光辉灿烂。亳州境内发现四万多块汉砖,其中具有较高美学和史学研究价值。元宝坑1号东汉墓39号字砖刻辞 “为将奈何,吾真愁怀”。字为大草笔力遒劲,充分反映出作砖人悲愤和辛酸情绪。董园1号汉墓(曹嵩墓)出土38号铭文字砖阴刻“渴汤都”三字,体为狂草,运笔精湛,潇酒奔放,蕴含喜悦若狂的欢欣情绪。说明东汉末年除篆隶之外还有章草、今草,以及广泛流行的真行书。倭人砖 (元宝坑1号东汉墓出土的74号字砖,铭文为“有倭人以时盟不”)更给中日历史文化交往提供最早的实物证据。同时亦说明 “汉宫威仪”的开放性,及中日文化的深远影响。曹操生在汉末动乱之际,对战争破坏感同身受。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唯才是举”,曹操父子的力行和倡导给后人留下大量文史著作。如曹操的 《武帝集》20卷,《孙子注》、《兵书接要》、曹丕的《典论》、《列异传》以及明人辑的 《魏文帝集》,曹植 《陈思王集》,魏明帝《曹睿集》,以及夏侯玄 《夏侯太常集》等。尚有大量兵书,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曹操黜儒学,尚刑名,行法治,举贤任能,简拔细微,使儒学受到压制和打击。魏晋时期,由于以老庄思想为指导的道家讲究养生术,烧丹炼汞推动医药文化发展,不仅亳州出现医学家华佗,并涌现出各种医药学著作。如: 《服气胎息诀》、《金书内序》、《药方》、《曹氏炙方》等。南北朝时期,从亳州城里威平寺藏经楼下出土北齐石刻造像,《夏侯显穆等造四面石像碑》、《上官僧度等造像碑》、《司马将军造像碑》等。共七块均雕刻精细,各具特色,为研究佛教在亳州盛行情况提供珍贵资料。从亳州丁瓦房1号隋墓出土胡俑和驼俑可见西域商人深入亳州的事实。亳州丝绸在唐代被列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载“亳州,谯郡,望,本谯州,贞观八年更名,土贡绢”。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得此法也。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亳州城内咸平寺藏经楼出土宋代雕花石棺,其花纹图案艳丽繁复,充分表达出对世俗富贵和进入天国的佛的世界幻想。唐朝李渊大倡道教曾托吉善梦见老子以立庙,并朝拜。唐太宗贞观11年“丙午,给亳州老子庙户二一十以奉享”。唐高宗乾封二年,如亳州祠老子,追号“太上玄无皇帝”,县人宗姓给复一年(县上姓李的均免赋税 一年)”。唐玄宗亲注 《道德经》命人学习。在科举中增设庄、老、文、列四子科。道教在老子的家乡亳州更为盛行,成为道教活动中心。“唐末五代国乱,道教经籍亡佚,宫宇摧颓巍然独存者,唯亳州太清宫矣”(《孙夷中集,三洞修道记》)。唐末五代,亳州出现一位道家代表人物陈抟 (公元871―988)被道教尊崇为道教至尊称 “陈抟老祖”。宋真宗 (赵恒) 崇道。“亳州官吏父老三千二百人诣阙,请谒太清宫”,次年正月,宋真宗谒太清宫,是夜,“观广灵洞霄宫曲,赦亳州及车驾,所经流以下罪,升亳州为集庆军节度,减岁赋十之二。改奉元宫为明道宫”。赐亳州西门曰朝真门,门楼名曰奉元楼,北门曰均喜门,门楼曰均庆楼,北门外涡河桥 (在今二桥浮桥处)赐名 “灵津渡”。明清以来由于工商业发展,经济繁荣,亳州营造园林盛行。如常乐园、清课园、渡口李氏园和?鹤园等。清康乾 “盛世”年间亳州商业出现灿烂辉煌局面。当时亳州有街巷181条,如: “皮厂殿街” “砚瓦池街” “书铺街” “白布街” “帽铺街” “婶市街” “猪市街” “打铜巷”“老花市”“磁器街”“驴市街” 等名目繁多,可谓百物汇聚,各显神通,商贾云集,邸店旅馆相应增多,“山陕会馆” (后名大关帝庙)于清顺治十三年落成。康熙十五年修建的“花戏楼”,代表了清代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风格。

古老的文化艺术与古都亳州有着历史渊源。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都是把建安时代看作是文学黄金时代。“建安风骨”为后世所钦慕。“三曹” 文学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 处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因而 “三曹”诗文既反映出乱世忧伤与人生凄寂的悲凉,又有重整河山,再造文明的雄伟志向,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后世评价曹操的 《薤露行》 和 《蒿里行》 两首诗是 “汉末实录”称为诗史。曹植有诗近80首,赋25篇,颂8篇,赞25篇,表34篇,序5篇,书6篇,是建安文坛的魁首。其诗作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他的《洛神赋》、《求自试表》等至今脍炙人口。曹丕在文学理论上有卓越贡献,他的《典论?论文》、《与吴质书》是我国最早的论文。曹丕出生于亳州,是亳州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建安18年父子全家返亳,留有 《临涡赋》,赋前有序说“上建安18年至谯。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园,遵涡水,相佯乎高树之下,著马书鞭,作临国之赋。” 现仅存曹丕赋曰: “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顽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荆柯,春水繁兮发丹华”。“三曹”对后代文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曹植的名气很大,被认为是文学创作的典范。

亳州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曹氏墓字砖表明东汉末年当地除篆隶,还有章草今草以及广泛流行的真行书。汉石墓甬道有壁画石刻还有三人骑鸟,骑兽遨游太空的图案,可见古亳州在汉代绘画水准之一斑。曹霸是曹操后裔,生活在唐玄宗年间,是画马的名家。“亦能画马穷殊相”的韩干是他的入室弟子。步其后尘,并称画马两大家。有 《九马图》、《夜照白》、《牧马图》 等,惜已失传。唐宋五代年间,道学家陈抟著有 《天极图》、《先天图》成一家之说。他的书法别具一格。陈抟是多才多艺的奇人,洛阳龙门石窟,西安碑林都存有他的碑刻。明代的薛风翔,字公仪,生于万历年间,祖父薛蕙是进士,父亲薛西原是当时名士,薛风翔学识渊博,能书善画,他由例贡步入仕途,官至鸿胪寺少卿。祖辈在亳州城南营造常乐园,及园之 “肘腋” 营造南园。园中广植牡丹,悉皆名品。薛凤翔 “承西原先生遗业绩学之暇,以莳花学圃自娱。”并著有 《亳州牡丹史》 四卷,对其栽培管理,品颜容姿,均作分类详述。清代梁献,字闻山,号松斋,生活在乾隆年间,他的书法 “楷书能品,行书妙品,草书神品。”“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与钱塘梁同书,会稽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因此,乾隆赐他同进士出身 “官四川巴县知县。”并著有 《评书贴》《承晋斋积文录》 流传于世。之后最负盛名的是胡大刚,他的书法被誉为“字冠七属”,即在颍州七县中名列第一。清康熙年间的吴楚奇,曾为两江省省试举人第一“解元”,亦能诗、会画、擅书。绘有《吴越游览图咏》《西江游览图咏》 等。清末民初亳州书画艺术发达,涌现出孙丹仪,高辑五、王登云、汤墨华、李雁峰等书画艺术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亳州文坛为之一振,成立 《文学社》、《诗社》、《书画研究社》 等。

民国17年(1928)国民党政府设立“亳县通俗教育馆”,1945年日寇投降,馆址设在孔庙内大成殿。在万寿宫设分馆,开办图书阅览,设立夜校,创办“亳州报”定期印发。成立 “抗战艺术社”,会集一批艺术人才。为庆祝抗战胜利曾在万寿宫举行大型书画展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