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不能无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不能无乐

分类:【传统文化】

荀子音乐思想的一个观点。荀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先秦诸子中他的思想最富于唯物主义。“人不能无乐”是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充分肯定音乐的娱乐性的一个唯物主义的音乐观点。《荀子?乐论》一开始就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述之变尽是矣。”这里明确说出,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乐舞的,因为必须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在《荀子?王霸》中,对人们感情的需要作了更全面的叙述:“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这正是“性恶论”的具体体现,所以就要“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气无由得接焉”。就是说要用向上的音乐、乐舞诱导人们向善。针对墨子反对娱乐、反对音乐活动的“非乐”思想,荀子提出“人不能无乐”,充分肯定音乐的娱乐功能和人们感情之必需,其目的是用音乐作为教化、治理人们使服从于“礼”的工具。(杨雁行)《乐记》 《礼记》中的第19篇,是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专著。该书作者一说为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等人;一说为战国的公孙尼子。对此尚无定论。《史记》上记以同样内容,称为《乐书》。《乐记》极大地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音乐思想,比《荀子?乐论》在思想、内容上有更多的展开。在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它所表达的音乐思想视为正统,被不断地转引和作为谈论音乐的立论根据。《乐记》的主要内容:①音乐形成的根源。开篇即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指出音乐产生于人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受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影响而感情激动起来,就表现为“声”,这种声互相应和,其变化有一定规律的成为“音”,把音按照一定组织奏作起来,再加上舞蹈,就成为“乐”。②音乐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并反映和影响社会的治、乱。在指出“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等不同感情在音乐上的表现后,进而提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③音乐的教育作用。在强调音乐影响社会的基础上,把音乐与礼、刑、政一起,作为安定社会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教育作用。(“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提出音乐有“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等教化社会、移风易俗的功能。这些被后世称为“乐教”,这是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④以“善”为准则的音乐美学。孔子曾提出“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原则,而在实际上他更强调音乐形式和内容符合“善”的道德规范。《乐记》继承、发展了这一美学思想,反复提倡“德音”、“和乐”,反对“溺音”、“淫乐”。(“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7: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