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口性别构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口性别构成分类:【地域文化】 指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性比例表示,即平均每100名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数。根据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1953年和1964年全省性比例分别为99.0和101.2,全国分别为106.0和105.5。这说明,全省总人口的性比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偏低,而后渐趋正常,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省历年总人口性比例看,大体五十年代上半期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下半期开始转为略少于男性。全省出生婴儿性比例,1953年不满1岁的婴儿为104,1964年为103,均低于全国不满1岁婴儿的性比例,这是影响全省总人口性比例较低的基本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省人口性比例稍低,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男子大量外迁有关。据考证,1912――1949年,全省移往东北三省者达1836.4万人,其中男性占绝对多数。1925――1927年,由山东到东北在大连登陆的移民,男性在这三年中分别占92%、89%和83%。解放战争中,山东大批干部战士南下江南各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参加抗美援朝的大部分也是男性,从而降低了人口性比例。山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是重要战场,男性死亡多,也是解放前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人口性比例较低的因素之一。 1953年全省人口年龄构成图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964年全省人口年龄构成图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据1982年人口普查,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口12330765人中,男性6229546人,占50.52%,女性6101219人,占49.4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10,意味着平均每100名壮族女性对应的壮族男性人口为102.10人。此性别比低于同一时点全国人口性别比105.45、广西汉族人口性别比110.51和广西除壮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103.84的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