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文主义教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文主义教育分类:【文化精萃】 也称“人道主义教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的教育思想。“人文主义”humanism源于拉丁文humanus,原意为“人”、“人道”,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它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反对封建教会的神性至上,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压抑与束缚,提倡科学、推崇理性,反对经院哲学的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里的这些愿望与要求。它以重视儿童(把儿童看作发展中的人)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教育的任务。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Vietorino,D.F.,1378―1446)、法国的拉伯雷(Rabelais,F.,1494―1553)和蒙田 (Montaigne,M. E. d., 1533―1592)等。为了反对封建教育和教会教育,他们发表论著、兴办学校、革新教育,把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付诸于实践。如维多里诺1424年在孟都亚为贵族子弟建立了一所宫廷学校,该校尊重学生人格,重视身心发展,他因此被誉为“仁爱之父”。人文主义教育的主张主要有:(一)反对封建教会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束缚,提倡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从神学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二)强调人格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并重,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为资产阶级培养身心健康、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三)反对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除重点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学科外,还增加了文学、历史、地理、力学等新学科,重视自然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四)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强调尊重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的个性,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利用实地观察或直观手段(包括旅行)进行教学。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人文主义教育主要是指希腊文、拉丁文和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等传统文科的教育。直至19世纪,在某些资产阶级的文科中学和传统大学的文学院中,仍然进行这种教育。人文主义的教育革新虽未得到广泛实施,但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的长期统治,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学校教育的端倪,在教育史上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