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文地理环境与特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文地理环境与特色

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位于祖国的西南部,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东部与湖南交界,南部毗连广西,西部与云南接壤,北与四川、重庆为邻。境内山峦起伏,地貌类型复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著名的乌蒙山区,高原地形比较明显,但地面相当破碎,河谷附近起伏很大。中部高原北有大娄山,南有苗岭,地面起伏较大,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大娄山关地势险要,为黔渝川交通要道,素有“黔北门户”之称。苗岭山地脉络不明显。中部高原间有小型盆地和河流宽谷,称为“坝子”,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人烟密集的农业地带。贵阳、安顺、遵义、都匀等城市都分布在这一带的坝区。省境南部属石灰岩地区,岩溶地形分布广泛,多山岭谷地,少平坝,地面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东部高原为贵州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面较平,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地貌。

贵州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主要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仫佬、满、羌等民族。

根据贵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总人口为3524.50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21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15%;少数民族人口为1333.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84%(苗族12.20%,布依族7.94%,侗族4.62%,土家族4.06%,彝族2.39%,仡佬族1.59%,水族1.05%,白族0.53%,回族0.48%。另外,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合计占0.96%,未识别民族占总人口的2.02%)。少数民族分布面广,居住分散,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及安顺市、贵阳市郊区、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松桃自治县;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及安顺市、贵阳郊区、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玉屏、万山等地;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遵义地区、安顺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等县;回族主要分布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兴仁县、平坝县、普安县、六盘水市、贵阳市;白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荔波、榕江、从江、望谟、丹寨等县;壮族主要分布在从江、黎平、独山、荔波等县(市);畲族黄主要分布在麻江、凯里、都匀、福泉等县(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平塘、独山、惠水等县;蒙古族和满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凯里、黄平、福泉、都匀、瓮安等县(市);羌族主要分布在石阡县、江口县。除了这些世居民族外,还有一些因工作、参军等原因迁居贵州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人数都比较少。

果树瀑布(刘振国摄)

贵州汉族使用西南官话(属汉语北方方言)。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已改用汉语外,其余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均属汉藏语系。其中苗语、畲语和瑶语中的一部分属苗瑶语族苗语支,布依语、壮语属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侗语、水语、毛南语、仫佬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彝语、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仡佬语因其内部各支系语言差异较大,且深受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其语言系属至今未定,也有学者将其归为仡拉语族。历史上,贵州少数民族中大多没有文字或通用的文字,只有部分少数民族有本民族中局部通行的文字,如彝文、水书、苗文以及布依族、侗族借汉字形义偏旁部首或汉字字音而造的方块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相继组织专家为布依族、苗族、侗族等创造了拼音文字,同时对彝族传统文字进行改革,在各地试验推行。

贵州境内的各民族,由于长期错居杂处,民俗文化互相影响。在元代和明代初期,散居于土司辖区的汉人,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而明代中期及清代初期,居住于流官统治区的城镇和交通沿线的部分少数民族则逐渐汉化。在语言文字方面,很多人都通汉语,即除了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以外,还能听懂甚至能说邻近民族的语言,不过汉语已成为各地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只有部分山区少数民族不通汉语。

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位于省境中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贵阳素以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著称,并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有贵州佛教第一丛林黔灵山弘福寺,有建筑风格独特的甲秀楼,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公园,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等。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布依族、苗族。布依族大都聚族而居,民族服装多为青色、蓝色或白色,男子穿对襟短衣,着长裤,也有穿长衫的,头包青布帕或戴小帽;妇女穿大襟短衣,着长裤,衣襟、盘肩,衣袖和裤脚大多镶有花边,喜围绣有图案的短围腰。妇女发型多是盘长发辫于头上,戴青布头巾;婚后一两年或较长时间需改戴“夹壳”或包高头,作为已婚标志。妇女节日盛装时喜戴手镯、项圈、头簪等银饰,平时服装与汉族区别不大。贵阳境内的苗族多依山而居,苗族男子蓄发包头巾,上装无领、大袖,下装宽裤脚,以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女子头顶束髻,“[XCHAR[R200902015_TM.b7737d]]发”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及项圈,穿裙子。现在苗族大多仍穿百褶裙,颜色以青、蓝为主,裙面有的素净,有的绣花,有的挑花或镶边,也有的几种并用。妇女上衣开襟,很少用纽扣,以花带束腰。

布依族少女 (张仁勇摄)

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是贵阳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布依族的跳年(跳地戏)、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苗族的跳洞、跳场、跳菜花场、四月八、跳米花场等。每年四月八节,贵阳苗族都要聚集在市中心的喷水池附近,举行盛大的民族游艺活动。

黔北遵义地区是著名的革命圣地,红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即在此召开。黔北各县普遍流传花灯,其类型有“愿灯”、“瘟灯”、“耍灯”等。“愿灯”、“瘟灯”缘于许愿,目的是酬神祈吉;“耍灯”不请神,以庆贺为目的。花灯无固定的花灯戏班,要唱花灯则临时组成戏班。黔北傩戏,古朴独特,各县均有分布。傩戏中的主神为“师爷师娘”或称“傩公傩母”,举行冲傩活动的目的是驱鬼逐疫,消灾纳吉。傩戏程序繁杂,祭祀和表演错杂进行。表演傩戏要戴面具。剧目内容有民间神话传说,也有历史题材,唱腔有九板十三腔。民间传统体育“打篾鸡蛋”,流传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篾鸡蛋又叫“篾绣球”,碗口般大小,用薄竹篾染色编成,内装小石子或铜钱。有过河、换窝、进缸、盘子等多种打法,除换窝外,其他都可分队进行,人数不限。舞狮多在春节期间进行,一人扮狮子,二人扮笑和尚,二人舞狮,用方桌七至九张相叠成高台,顶端一张脚朝天。舞时,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机灵的猴子和迟钝的笑和尚相逗相戏,在台上台下表演各种滑稽、惊险、高难动作。民间饮食较有特点的是土家族的油茶、仡佬族的“三幺台”(节日、嫁娶、丧葬及重大喜庆时的三道筵宴)等。

安顺市位于贵州西部,境内有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及龙宫风景区。这里普遍流行地戏,这是一种头戴面具并在平地上表演的地方剧种。演员均为男性,一般为20余人。演出地戏的人群主要是屯堡人,他们是明代调北征南时屯军的后裔,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主要分布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关岭两县的布依族普遍建造石头房:石头砌墙,石板盖顶。除了檩条和椽皮用木料以外,整座房屋全用石头建成。石头房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这些地区的布依族男子个个都是石头建筑的匠师。在镇宁县,不仅农村普遍建石头房,就是县城,石头房也随处可见。石头建筑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舒适耐用、冬暖夏凉、隔音性好等优点。镇宁、关岭等地布依族妇女服饰的特点为上衣下裙,上装多为大领衣,有部分为大襟式,布料均为蜡染。已婚妇女还有戴假壳的习俗。安顺蜡染驰名中外,其制作工序为:先在白布上画好蜡染的图案。画时,要把蜡煮化成蜡水,用蜡笔蜡刀蘸着蜡水顺着花纹填画,待蜡水干后放入染缸浸染。染成后,再将蜡煮融化,花纹现出,便成蜡染布。蜡染图案以花草和几何图案为主。用蜡染布制作的提包、窗帘、台布、床单等,古朴高雅,畅销海内外。“花江狗肉”是贵州名菜,也是省内外各地狗肉店竞相打出的招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段,州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苗岭山脉横亘自治州中部,全州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西北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高原地貌明显;东部及东南部海拔较低,多为低山河谷盆地。自治州内水系发达,有清水江、阳河、都柳江三大干流,分别汇入长江、珠江水系。全州辖1市15县,人口以苗族最多,其次为汉族、侗族。聚居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依山为寨,聚族而居。这里有雷山西江和三穗寨头大寨的“千户苗寨”。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汤菜,家家户户都有酸菜、酸汤和酸辣椒。“酸汤鱼”是享誉各地的风味名菜。苗族的传统菜肴还有香茅草烧鱼、腌鱼等。节日或走亲访友,糯米饭不仅是必备的礼物,又是丰收吉祥的象征。黔东南苗族服饰,男装简朴,女装繁华。清水江、都柳江两岸妇女的盛装衣裙,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黔东南州境内,规模较大的苗族传统节日集会有“芦笙会”、“爬坡节”、“吃新节”、“龙船节”、“苗年”等,节日集会中的主要内容有跳芦笙、踩鼓、斗牛、赛马、游方(青年男女娱乐、社交、择偶活动)等。

台江县苗族的方白(反排)木鼓舞原是苗族先辈部落祭祀性舞蹈,舞姿古朴粗犷、豪迈奔放。舞时用头、颈、腰、腿、手、脚一齐摆动,全身用力,表现出苗族人民剽悍、热情、豪放的性格。曾多次出国表演,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黔东南州是侗族的聚居地,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村民社交娱乐的场所和聚众议事的会堂。几乎每个侗寨都建有一座鼓楼。鼓楼成了侗族村寨或族姓的形象标志。建于远离村寨的溪河上的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蜚声海内外。

瑶族在黔东南分布较广,其次分布在黔南和黔西南,安顺地区也有少量瑶族。瑶族支系大致有“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迈瑶”、“红瑶”、“盘瑶”等。各支系瑶族的建筑、婚葬以及节日互不相同。但一般都住干栏式建筑;按父母包办或自由恋爱方式缔结婚姻,部分瑶族有婚后不落夫家习俗;大部分瑶族实行土葬;民族传统节日有盘王节、达努节、吃新节、平安节。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俗称“坝子”)和河谷相互交错,绝大部分为高山、峡谷和丘陵,只有很小一部分为山间坝子。全州辖2市10县,境内的主要民族为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及瑶族等。黔南州是贵州省内最大的布依族聚居地,但州内各地布依族习俗又不尽相同。布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以大米或玉米为主食。布依族妇女服饰除都匀、独山、贵定、福泉等交通沿线已与汉族服饰基本无异以外,其他各县的布依族妇女服饰大多为:上身穿大襟衣,下着长裤,衣服和长裙的边缘都镶有栏干(指织物上的格子),但各地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布依族男子服饰都较简单,与汉族没多大差别。黔南布依族男女服装多为青蓝两色,一般是自种棉花、自己织布,手工缝纫。黔南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六月六”,这天布依族要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召开“议榔”会议,宣布各种榔规、榔约,并由榔首监督执行。一些地方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玩山或赶桥活动。黔南布依族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并喜食糯米。肉食以猪肉为主,腌肉、豆豉、血豆腐等都是布依族的待客佳品。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黔南苗族妇女服饰,各地差别较大。如裙子就有长裙、短裙、素裙、花裙、青裙、白裙、筒裙和百褶裙之分。惠水鸭绒、鸭寨及都匀王司、福泉县仙桥一带的苗族妇女不穿裙子而着长裤;云雾山周围地区的贵定、龙里、惠水等县的苗族妇女,胸前胸后各挂一块五彩丝线织成的“背牌”。苗族妇女头饰,均将头发盘于头顶,有的发髻外露,有的在髻上插梳子,有的插银角,有的搭围帕。妇女喜欢用银器作装饰品,有项圈、耳环、手镯、银角、银花、银泡、银鸟等,缀于头、手、颈、胸前和腰间。

水族聚居于黔南三都县,另外散居荔波、麻江、黎平、凯里等地,还有少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端节是水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端”含有开端、岁首之意,与汉族春节相似,时间为水历十二月末到新年二月上旬(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逢亥之日。当然并不是两个月内天天过节,而是分区分片依次序在亥日轮流过节,其轮流次序是历史上划定的,总体上分为七批。从端节前一天起,要隆重祭祖。端节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是跑马(赛马)。水族另一个盛大节日是卯节,其性质与端节相同,只有部分水族过此节。过卯节的水族不过端节,反之亦然。

水族妇女服饰有多种,但最典型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水龙和独山县基长一带的服饰,即蓝色长衫、靛青色长裤,胸佩绣花围腰,脚穿尖钩穴花鞋或元宝盖绣花鞋,左额发间斜插长梳,外包一块六尺左右的白帕。水族喜食糯食及鱼,刺绣工艺品中以马尾绣最具特色。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全州地形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地形起伏大,类型多;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和北盘江及其主要支流,全州属珠江流域。辖1市7县,境内居住着布依、苗、汉、彝、瑶、仡佬等29个民族。黔西南布依族人民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他们多居住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一姓一村或几姓共寨。布依族的传统建筑形式有吊脚楼和平房,建房规模一般为三开间,也有少数五开间的。正中一间为堂屋,作供奉祖先或接待客人之用,左右两间为卧室或厨房。富裕的人家还在正房两边修建厢房或在正房前面修建朝门,成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有的还修建晒台,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家修建了砖木结构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

黔西南州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节日,如兴义市的查白歌节、安龙县的毛杉树歌节、晴隆的赶干洞节、兴仁县的火箭节等。黔西南州的苗族有采花节、敬桥节、过卯节等,彝族有火把节,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一些节日。黔西南州各民族的文娱活动,主要有布依族的龙舞、吹木叶、丢花包、“八仙”乐队,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跳脚舞、海马舞等。

布依族婚姻,古时候是自由择偶成婚,到明末清初,又发展成为自由择偶和凭媒说合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结婚等几个程序。苗族的婚姻缔结,有自由恋爱择偶和家长包办婚姻两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经过认亲、定亲、结婚的程序。彝族婚姻在1949年以前,男女婚姻以包办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数青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礼节简化。回族婚姻旧俗,从订婚到结婚分为“落一”(纳聘)、“投期”(选择婚期)、完婚三个阶段。

黔西南州各民族的葬式主要采用土葬,丧葬程序大致有停丧、报丧、祭奠、下葬等。州内各民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只有少数人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习俗为主。居住在黔东北边陲的土家族的服饰保留着较多的民族特色。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裤的膝盖处,用手工绣上各种图案,鞋口和鞋面也要绣上花卉、昆虫图案。土家族姑娘婚期临近,即开始“哭嫁”,这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时,要边哭边唱,内容有哭祖宗、哭爹娘、哭姐妹、哭哥嫂、哭百客、哭梳头、哭媒人等。“赶年”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所谓赶年,即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土家族喜在除草劳动中唱打闹歌,即在薅包谷或薅稻秧时,以锣鼓为伴奏,或打闹歌手主唱,或打闹歌手与薅草的人对唱,场面欢快而热烈。黔东北土家族中还广为流行摆手舞,这是一种男女老幼都可参加的集体舞,时间在正月初九到十一。摆手舞一般都是在摆手堂内举行,摆手堂内设有牌楼、神树、广场、彩柱、祭品等。思南县土家族的民间剪纸,有着独特的艺术格调,其用途或供刺绣临拓用的“花样”,或供喜庆节日贴在门上墙上或覆盖在礼品上的“礼花”,或用来贴在灯笼上作为装饰的“灯花”。剪纸内容极为丰富,有“鲤鱼跳门”、“喜鹊闹梅”、“双凤朝阳”、“二龙抢宝”、“蝴蝶戏花”等。土家族的傩堂戏(又称“傩坛戏”),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也是一种具有多种文化因素的古老艺术活动。铜仁地区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等县,几乎村村都有傩堂戏班子。傩堂戏演出,一般都要戴面具。

黔西北包括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聚居区,也分布着苗族、回族、布依族等。黔西北地处乌蒙山脉地带,地貌复杂多样。这里的彝族居民以玉米为主食,副食有马铃薯、荞、麦等。另有喜欢吃罐罐茶和炒面的习惯。服装喜爱青、蓝色,青年男子着对襟短衣、长裤,系大折布腰带;中老年男子喜头包青、白布帕,穿右衽长衫,系青布带,下穿宽裤管灯笼裤。妇女喜头包青丝帕,穿长袍。威宁自治县马街等地的女装,别具特色,常着斜襟齐腰短衣,下系青、蓝、乳白三色相间的三间长裙,头包有四根绣花飘带的盘状头帕。彝族婚姻的缔结,大致要经过请“扶菊”(说亲)、“啊曲祖”(定亲)、“肘贺”(送财礼)、迎娶四个阶段。彝族历史上通行火葬,骨灰用陶坛装好放入岩洞或埋在地里,坟堆呈小圆土包,称为“向天坟”。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尤其崇拜祖先灵魂,仪式活动由“毕摩”主持。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主要有年节、祭山节、赛马节、火把节等。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十月太阳历。贵州彝族漆器,久负盛名。在工艺上,有“嵌漆”、“描饰”、“罩明”、“质色”、“金漆”和著名的“大方隐花”。产品有捧盒、茶船、孔雀开屏等共二百多种。在威宁等地彝族中,流行一种原始面具戏――撮泰吉,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又称为“变人戏”。只有一个剧目,反映彝族先民的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剧情简单拙朴。一般在正月“扫火星”的民俗活动中演出,旨在扫除人畜祸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黔西北苗族,多数分散居住在地势陡峭、水源缺乏的高寒山区,以玉米、麦类、荞子、马铃薯为主食。妇女喜在衣服上绣较大的几何图案,男子则喜欢在肩上披着织有几何图案的披肩。在六枝特区,有一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苗族支系―――长角苗。这里的苗族妇女人人头上别着一把约两尺长的木梳,状如牛角,年轻女子还在木梳两边整整齐齐地缠绕上几斤重的黑毛线。为了保护这支以长牛角

头饰为象征的苗族,使他们的文化完整地传承下去,1998年10月中国和挪威合作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贵州回族以毕节地区威宁县最为集中,这里有清真寺49座,占全省清真寺总数的一半多,修建的时间也是全省最早的(始于明代)。回族有三大节日,“圣节”(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威宁一些回族的居住条件较为艰苦,他们居住在海拔2500米的地方,土壤瘠薄,只能种植荞子、马铃薯、燕麦等几种农作物。回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方面,不吃自死物,不吃血液,不吃猪肉,不吃非念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牲畜,严禁饮酒;婚姻方面,一般限制女子外嫁他族,结婚日期多选择在“主麻日”(星期五),届时请阿訇念证婚词;丧葬方面,病人将落气时要肃静,不可哭、喊、乱跳,亲人要以适中的声音用阿拉伯语念“清真言”,并请阿訇来为死者做“忏悔”,亲属不穿孝衣,不送花圈、挽联,实行土葬、速葬,一般是早晨死,下午埋,晚上死,次日埋。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南与辽宁省相接,北界黑龙江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地处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2′~46°18′之间。东西最长750多公里,南北最长600多公里,略呈南北窄4而东西宽的狭长图形。省会长春,坐落于松辽大平原上,为全国著名城市之一,是京哈铁路之枢纽,沟通辽宁、黑龙江的交通要塞。全省总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吉林省地貌特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递降,主要受新华夏系构造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控制,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长白山)和西部平原(郭尔罗斯草原)两大地貌单元。长白山地为一系列北东走向褶皱断块山脉,约占全省面积的60%;西南部为沉降带形成的辽阔的松辽平原,约占全省面积的40%。松花江从巍峨的长白山天池流出,由东南向西北走向,流惠全省,形成吉林水利主流。此外,还有鸭绿江、图们江、辽河、绥芬河等共五个水系,汇集3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0条之多,并有松花湖、卡伦湖等十多个湖泊,长于渔利,形成本省总量为418亿立方米的丰富水利资源。吉林省的气温偏寒,但尚适于作物生长。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岸,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温带季风气候。加上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与东南季风方向直交,大陆性气候十分显著。全省最高气温在32℃左右,最低气温在零下30℃左右。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为2℃~5℃,无霜期短,为125天~160天。

在比较优厚的自然条件下,加上自古迄今吉林各族人民的辛勤垦殖,全省拥有400多万公顷耕地,占全省面积的20%,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大豆、糖料、油料的主要产区和畜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林区。长白山林区是东北三大林区之一,木材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吉林省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植物多达2300多种,动物多达1100多种。其中以山参为首的珍贵中草药材和食用植物900多种,珍贵稀有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等100余种。长白山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列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并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珲春防川中俄朝“一眼望三国”(王明霞摄)

吉林省的矿产也是极为丰富的,在桦甸县夹皮沟一带有丰富的黄金矿藏,过去人们不无夸张地说:“石头缝里都往外淌金水”,民间至今流传着有天上金牛到这里屙金尿银的故事。吉林省的地下矿藏有70多种,其中油母页岩硅灰石、火山渣储量为全国第一位;镍、白云岩、玻璃沙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储备量居全国第七位。非金属矿产是吉林省的优势,在矿产出口贸易中占主要位置。而西部草原旷野达150多万公顷,是我国羊草羊场分布中心,是商品牛、细毛羊的重要产地之一。全省以省会长春为中心,辖8个市、1个民族自治州及37个县(包括县级市)和3个民族自治县。全省有5个主要民族: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和回族。人口246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21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9.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寿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平均寿命70.2岁,居全国各省平均寿命的第14位。据有关方面调查,长春市每日参加晨练的人数近30万人,城区70至79岁的老人有4.8万多人,80至90岁的老人有1300多名,百岁老人30多名。长春新民谣说:“百岁老人笑眯眯,九十多岁不稀奇,八十来岁不算老,七十还是小弟弟。”

草原珍惜树种黄榆(施立学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