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日分类:【文化精萃】 又叫 “人胜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北齐书?魏收传》 载: “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 ‘人日’,皆莫能知。收对曰: ‘晋议郎董勋 《答问礼俗》 云: 正月初一是鸡,初二是狗,初三是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七日为人’。” 人日到来时,人们为了祈福、驱邪、去病,常以七种菜作羹,用彩布剪成人形,或刻镂金箔成人形,贴于屏风,戴在头上。此外,还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贺。隋朝诗人薛道衡有诗云: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唐朝诗人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 “人日题诗寄草堂。” 古代习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北史?魏收传》:“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今四川农村仍有初一鸡过年,初二狗过年的“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的说法,认为初一天气不好,此年鸡瘟必多,等等。古代人日,人们要吃用七种菜混合煮的菜羹,剪贴人形彩饰,结伙登高赋诗以乐。唐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类的诞生日,在正月初七日。传说,女娲在正月的前七日中每日创造一种动物,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太平御览》引 《谈薮》: “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荆楚岁时记》: “正月七日为人日。”唐代以前,人日是比较重要的节日,古诗中经常提到人日,最著名的是隋朝薛道衡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还有唐朝李商隐的 《人日即事》、戴叔伦的 《人日喜春》 等。人日的主要习俗,据 《荆楚岁时记》 载,一是吃七种菜做成的 “七宝羹”;二是剪彩为人或用金箔刻成人形,贴在屏风或帐上; 三是制作人形的头饰互相馈赠,这种头饰叫作“华胜” 或 “花胜”,因其象人形,又叫 “人胜”。这些习俗都以庆祝“人” 的诞生为主题。此外,人日还有吃面条的习俗,象征长寿。 亦称“人生日”、“人胜节”、“人节”、“七元日”,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时间在夏历正月初七。据宋?蔡绦《西清诗话》载《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于人日多占阴晴,其日晴则所生之物育,阴则灾。在古代科学和生产力不太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以天气的阴晴占终岁的灾祥,祈求天地诸神保佑人畜兴旺。汉魏以后。该节日的欢庆、祭祀风俗逐渐取代了占卜风俗。唐?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每逢人日,人们用彩布剪成人形,或镂刻金铂为人状,贴于屏风、床帐;或戴于头上;或制作各种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花形首饰)互相馈赠,此俗起于晋代,故人日又名人胜节。据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古人于人日还有以七种菜为羹之俗,有登高宴会赋诗之俗。唐?戴叔伦《人日喜春》诗:“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人日之俗各地多有变异。据《辽史?礼志》载:在燕北旧俗中,“人日煎饼食于庭中,谓之熏天”。至今,此节俗仍在民间流传。在广东省,人们在此日食汤圆、煎饼。在广东陆丰县一带,人们将七种蔬菜混和后煮食,当地人称之为“益寿”。各村落还设供焚香,以祈人寿年丰。福建民间于此日将杂粮和蔬菜煮食,俗称其为“宝羹”。在台湾一带,人们于此日有食用七样菜的习俗。 古代传统节名。时间是正月初七日。据《北史?魏收传》 引载晋议郎董勋 《答问礼俗》说:“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王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以人日为节主要盛行于晋、六朝和唐代。宫廷中在这一天往往以七种菜为一餐,用彩绸或金箔剪贴成人形饰物,佩带在身上。李商隐《人日诗》 中写道: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赳晋风。” 便是描写唐代的人日节仪。直至明、清宫廷,在人日之时还时兴吃春饼和菜的礼俗。 占卜用语。依地支十二日辰分为男子日和女子日,占卜术士据此预言人的吉凶祸福。为“日者”方术之一。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人日: 凡子、卯、寅、酉,男子日;午、未、申、丑、亥,女子日。以女子日病,病瘳,必复之;以女子日死,死以葬,必复之。男子日如是。”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男日: 卯、寅、巳、酉、戌;女日: 午、未、申、丑、亥、辰。”“以女日病,以女日瘳,必可日复之。以女日死,以女日葬,必复之。男日亦如是。” 亦称“人胜节”。汉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其日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之征。”后世遂称夏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并演变为传统节日。魏晋南北朝时,人们皆以彩绢或金箔剪刻成人形,称“人胜”,贴于屏风上或戴在鬓发上,以示人入新年,形容更新之意。这一风俗在宋代依然盛行,故贺铸词《临江仙?人日席上作》有“巧剪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之句。宋代民间还于是日用面做成肉馅或素馅春茧,内藏写有官品的纸签或木片,食时探取,以预测将来官品高低,实寓古时占卜遗意。欧阳修诗云:“来时擘茧正探官”,即是言此。 亦称人胜节。俗称人辰、人七日,有些地区讹为人情日。即人的生日,时在正月初七,为山东各地普遍流行的岁时习俗。据东方朔《占书》称,此日天气好坏,主一年人丁兴衰。此俗魏晋时期即在山东流行。《述征记》:“魏东平王翕,七日登寿张县安仁山,凿山顶为会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铭云: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古人每逢人日,吃七宝羹和熏天煎饼。文人骚客趁此吟诗作赋,宴饮庆祝。人日影响最大的是“七日贴人于帐”:即把五彩花色的丝织品剪成人形,或镂刻金箔为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象征吉祥。民间多于此日吃小豆腐,认为这样一年不头痛。今部分地区仍存此俗。 古代岁时节令习俗。夏历正月初七为人胜节。汉代东方朔《占书》载: “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据道家解释: “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 。故岁后七日为人们祀本命元辰的日子。据认为这一天如果是晴天,则象征本年人口平安、 大吉大利。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曾记载两汉魏晋时“人日” 的习俗: “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据说每逢这一天把七种菜合煮为羹,吃后可祛病避邪。不分男女,都用五彩绢绸剪成人的形象,称之为 “人胜”,或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上,也可祈福驱邪。 “人日”盛行的地区是海南西南沿海一带的乐东县黄流、佛罗、莺歌海及东方市的板桥、感城等汉族聚居区,在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父母要杀鸡拜祖,祈祷祖宗保佑未成年的儿女平安长大,易养易成,并给儿女们一个红封。“人日”这天男女老少不宜出远门。 春节期间,海南许多农村都举行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如游园、象棋、排球、篮球、乒乓球、拔河和琼剧比赛及演出等。活动经费由村委会调拨、农民自发捐款、回乡人员捐助等,活动大致在大年初一至十五之间进行。现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年轻人还举行卡拉OK比赛和联欢舞会等。海南汉族地区的农村,春节期间特别热衷于举行排球比赛。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街坊为单位,有的以原来的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时,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裳,站在四周观看、喝彩,人人兴高采烈,场面十分热闹。 海南黎族、苗族在春节这天,全天要放下所有手中活,全村男子集体到山上狩猎,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到河里捕捞鱼、虾、螺、蚬等。男人狩猎获得的猎物腿肉分给猎狗的主人,其余的兽肉大家平分。此外,野物的颚肉由获猎者拿回家煮粥并与村民共吃,以庆祝丰收,吃后还要将颚骨悬挂家中。正月初二和初三两天男女继续上山行猎和捕鱼。至初四,人们才开始贺年,互相恭贺新年,用海南话说“恭喜发财、钱银一路来”。美孚黎从初三到初十,每天要视所猎获的野兽种类及大小来预测新的一年各月的天气。初三若打着山猪,则今年三月将会下雨,打得的山猪愈大,则雨也会下得愈大;若在初五打得山鹿,则今年五月将有台风,山鹿愈大台风也会刮得更厉害。如此类推,直到初十日为止。但其中初三、四、九、十等四天猎获山鹿,则来年不会刮台风。细水乡黎族的年节是从除夕到年初五。从初三到初五,要“抬头游行”,即在这三天内,将神庙里的偶像抬到本村内游行,抬到每一家的门前,家人(女子例外)点香向偶像祈拜。游行时,村里群众都彼此到其他的村子里看热闹。游行完毕之后,杀猪一头、备酒一坛到庙前聚餐,男女分别围聚畅饮,尽情歌唱,各家的家长依次到庙里向神像跪拜,掷茭杯求平安。 元宵节的节日活动主要有游灯、“装军”、舞狮舞龙等,海口市府城一带还有“换香”活动,海南西南沿海地区和万泉河畔的汉族地区还有放风灯的习俗。 正月初七日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山东民间习称“人七日”或变称“人情日”。据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淄博、潍坊地区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即是此遗风。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龙口、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寿光等地人日“树消息”,削三木片,以轴贯之,联以丝车,剪彩为络丝娘,悬之高竿,以验风占岁。 胶东地区则在此日家家改善生活,祝贺“人日”,有的吃面条,有的吃饺子。荣成、文登等地有在此日“吃面条,拴小儿”的习俗,面条要擀得又细又长,有“拴住”小孩之意,谓之好养。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祭祖神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城这天祭祖火神祝融。单县一带这天送火神。 郓城民间传说,人日是玉皇大帝的七姑娘生日,妇女在这天用秫秸、布条做一个“七姑娘”,扶着她先转井,再转碾台和磨台。边转边唱道: 七姑娘,转井台,教俺绣花做绣鞋, 磨道去,碾道来,针线筐,不离怀。 蒙阴在人日这天有“扎姑姑”的习俗,未婚少女聚在一起,用木条、干草、葫芦头、彩色布条等,做成“姑姑”,葫芦头涂上白粉,画上五官,还用鸡血点染腮唇。然后让“姑姑”站在供桌上,大家轮流给姑姑跪拜,祈求降福。最后有人举着“姑姑”给每个少女点头,据说,给谁点头多,谁就有福。沂南的未婚女子,在初七的落日前,用初一早晨发纸时用过的红筷子,到灶王爷前占卜,预测婚嫁吉凶。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正月初七日,相传为“人日”。旧俗以人日天气的晴或阴来占卜全年人口平安或有灾难,市郊青浦、松江、崇明等县有农谚谓:“人日晴,人民安”、“人日晴,人民宁”。又有在人日吃赤豆饭的习俗,如同冬至吃赤豆粥一样,相传赤豆有驱除疫鬼的功能。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谓:“灵辰人日岁时祥,煮饭因缘赤豆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已渐消。 上海旧俗正月初七(人日)称人,到了夏至正午再称一次。图为20世纪30年代人日称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