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殉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殉制分类:【传统文化】 即古代以活人陪葬的制度。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出现了人殉现象。到商代,人殉制度达到顶峰,凡是奴隶主的墓葬,都有殉葬者,从一二人至数百人不等,人殉对象也从过去的妻妾殉葬扩大到近臣、近侍及奴隶等;人殉方式相当残酷,有的被杀头,有的被活埋。西周时,人殉制度开始衰落,中小型墓葬中,有人殉现象的不到十分之一,且殉人不多。春秋战国时,除最高统治者用人殉葬的现象仍普遍外,很少有用人殉葬现象。秦时,人殉制又死灰复燃,如秦始皇葬郦山时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殉。但此后由于受到人们强烈反对,人殉制从盛极转向衰落,而代之以人俑、畜俑及实物模型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证明。西汉以后,法律禁止人殉,但人殉现象间或有发生。魏晋南北朝时,人殉现象依然存在。隋唐两宋时期,人殉遗俗在皇室内依然时有发生,而且从《新唐书》和《宋史》的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出,人殉有死灰复燃之势。明代人殉以宫廷殉葬最盛,皇帝及外藩诸王死后,有大批的嫔妃殉葬。而且诸王大臣亦循此风,死后妻妾殉葬。明代殉葬主要是妻妾为丈夫殉死,也就是历史上所谓殉节。明英宗时,废止人殉,但民间人殉现象依然存在。清朝民间依然普遍存在殉节现象。人殉不仅曾流传于汉族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殉葬现象一直到清末民初才真正废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