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生礼仪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生礼仪

分类:【地域文化】

人生礼仪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礼仪是按人的年龄增长过程展开的。内容极为丰富。最重的内容有诞生、成年、婚嫁、丧葬四大礼仪习俗。在安徽的人生礼仪习俗中,成年礼仪不甚发达,这里主要介绍诞生与庆生辰、娶亲与出嫁以及丧葬习俗。

一、诞生与寿辰

诞生礼俗称庆生子,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庆生子的社会传统习俗。这种习俗的产生,同古代社会封建宗法制度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天地阴阳的迷信观念有关。

庆生子,其实从母亲怀孕就开始了,但因生育的生理特殊性及某些信仰禁忌的原因,其仪式往往在极小的范围内举行,公开向社会显示的庆生子仪式是婴儿诞生后的一系列活动。

婴儿降生,标志着家庭增加了人口,是家庭乃至家族的大喜事。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婴儿的父亲要去岳母家报喜。如休宁,婴儿落地,男家备水酒、红鸭蛋送外婆家报喜。黄酒满壶,壶嘴朝前为男,壶柄朝前为女。亲族中每户,要分送鸭蛋4个、8个或12个,许双不许单,折半时也必双数,俗谚 “一双两双接接吃,三双四双要复壁”。复礼一般也是送红糖、鸡蛋等。太和,婴儿出生三、四日,须往外婆家报喜,归时报喜人背一褡裢,内装红鸡蛋 若干。生男,放书一本; 生女,放花一朵。

报喜,各地最为重视的还是头胎婴儿和男婴的报喜。如巢湖市,妇女生了孩子,要向婆家和娘家的近亲好友报喜,礼品有欢团 (炒米饴糖制成的团子)、面条、红鸡蛋、枣子、红糖等。六安市,新媳妇生第一胎孩子,要备红蛋和鸡去外公家报喜,男孩送公鸡,女孩送母鸡; 外公家收下红蛋,回敬少数,鸡不收,且要以公鸡配母鸡,或以母鸡配公鸡回赠。黟县,婴儿出生,如果是女孩,则一般默不作声;如果是男孩,就燃放鞭炮,焚香祭祖,立即染红鸡蛋,填写红单,由男人送至岳母家报喜,并接受亲戚和邻居的祝贺。

婴儿出生第三天 “洗三朝”,俗称 “三朝”。这天,主人家设宴待客,亲友则送礼相贺。如旌德,产妇娘家备婴儿衣帽、鞋袜和食品送往男家,还有送摇篮、站桶、尿盆等用具的。亲友多送鸡、鸡蛋和其他营养品,有的还馈赠婴儿衣料、鞋袜等。婴儿由接生员 (旧时为接生婆) 用艾叶、中草药煎汤擦洗更衣后,抱至堂屋见客,长辈包给百岁钱,主人备水饺或酒席待客。屯溪称三朝为“汤饼会”,凡是收到红鸡蛋的亲友,这天都要送礼。礼物是红糖、鸡蛋、粉丝、百岁 (红纸钱包),至亲好友还可加挂面、猪蹄、母鸡、火腿等,凡利于产妇滋补的食品都可赠送,这也叫“望产妇”。有些地方这天要敬“送子娘娘”,如是男孩,须祭祖先,庆贺有了香烟后代。

安徽还有一些地方的祝贺日是第6天、第9天或第12天。如蒙城,娘家和亲友在第6天或第9天来祝贺,送米花、鸡蛋、红糖、油条等,俗称“米面”,至亲另添婴儿鞋帽、衣被及银锁等物。娘家的礼品全收下,亲友的收一半,以煮好的红鸡蛋压篮子,男的单数,女的双数。中午设宴席招待宾客。全椒,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第9天或第12天为贺日,亲友可根据报喜鸡蛋的数目(男孩单数,妇孩双数) 置办祝贺礼。礼品是产妇的滋补品和婴儿的箩窝 (摇篮)、包被和衣物等。濉溪在孩子生后12天,外婆家备小孩衣物及红糖、鸡蛋、米花、馓子和几段彩幛等,装在专门用来送 “米面” 的盒子里,贴上写有 “×月×日喜封” 的红封签和对联,抬着送去贺喜。外婆和亲朋数人同往,长辈一一送给婴儿“见面礼”。主人将所送衣服、彩幛悬挂在门楣之上。中午,点燃炮竹,以示答谢。婴儿外婆一般留下住几日,如若有事不能留住,须脱一件褂子留下。

古人认为,婴儿满月便过了 “一关”。为祝福小孩顺利 “过关”,人们往往举行满月礼以示祝贺。安徽淮北的风俗叫“走月”,即不是在家中举行祝福仪式,而是走出去。如太和,婴儿满月,外婆家提前一两天将母婴接去住 “满月”。返回时,给婴儿绞头鸡(将鸡头上的毛剪去一点,此鸡只许养,不许杀吃),取“吉祥”之意。如产妇娘家无人,满月时,由娘家近房叔伯将婴儿抱去住半天,俗称 “挪窝”,谓可使婴儿健康。

江淮之间则多为在家祝福,且办“满月酒”。如望江,婴儿满月时剃满月头,然后穿戴整齐,抱到祖先堂烧香祭祖,并设酒席宴请亲友,有的还散发满月粑。休宁,婴儿满月剃胎发,剃毕,将热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上滚动数下,据说能解除胎气。外婆家送满月礼。礼品中有带盖的锡坛一只,内装核桃、花生等山果,俗称“安根坛”,意为外孙安扎根基之兆。家中则办弥月酒,产妇抱婴儿出房门,拜见宾客。

婴儿一周岁时,安徽各地都有抓周习俗。按活动的设置,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外婆家为外孙筹办抓周仪式。如巢湖市,外孙周岁那天,外婆家要给外孙抓周,送礼品。抓周时,外孙坐在桌上,抓取用筛镜(即筛子和镜子合在一起)盛着的文房四宝、刀剑模型、算盘、胭脂花粉、针线、花绷等物品。肥东县,若是外孙过生日,外祖母要购买文具和玩具等,若是外孙女过生日,外祖母要购买针线和玩具,并将所买之物陈列桌上,任小孩选玩。一是由小孩的父母或祖父母设立抓周仪式。所放物品多为文房四宝、书籍、算盘、尺、斗、秤、钱币、玩具、衣物、刀、斧、枪、木犁、食品等,摆放的数量有多有少,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有文房四宝和算盘。

抓周是人生命运的第一次预测,黟县就有 “周岁定百岁”之说,故江淮民间极为重视。抓周前,有些地方为了获得祖先的庇佑,还要祭祖。如东至设家祭告慰祖先,黟县在厅堂上点香烛,然后由父母抱着婴儿敬祭。

庆生辰就是庆贺人生礼仪中的每年诞生日。诞生礼中最重周岁,有种种庆贺仪式,婴儿礼中最重抓周。少年礼中最重10岁,10岁生日也有种种习俗礼仪。成年前期,生日往往不受重视,到了成年后期,即50岁、60岁诞辰,又为习俗所崇尚,故民谚有:“三十四十无人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 之说。

10岁,民间视作儿童与少年两个时期的交点,是由诞生礼转型为少年礼的关口,所以民间有庆贺10岁生日的礼俗活动。

安徽的休宁、歙县、东至、肥东、来安、嘉山、全椒等许多地方都有庆10岁的活动。各地活动大同小异,均是在小孩过10岁生日时,亲朋相邀前往祝贺。祝贺的礼品为衣服、布料、鞋帽、项圈、长命锁、手镯、脚镯等。小孩家则办酒席款待,有些地方如歙县等地在亲朋到来时先招待吃一碗面条,谓“吃长寿面”。天长男孩过10岁生日时,其自幼所留的辫子由舅舅亲自剪掉;来安则是由舅舅操办庆贺,包括给剃头师傅的红包钱。

在安徽,给老人祝寿,有从50岁开始,逢十做庆的,如全椒、金寨、怀远。有逢十做庆,但“做九不做十”的,即80岁要提前一年来做,如屯溪、长丰、祁门、石台等。也有的地方80岁推迟一年做寿的,俗称补寿、添寿,铜陵等地“男做九女做十”,太和、蒙城、濉溪等地在66岁、73岁、84岁做寿。

由于生日礼仪中生命观念的逐步强化,所以导致了寿诞礼仪的出现。它在人生礼仪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寿诞的习俗活动,均围绕 “寿”字展开,先要设寿堂、点寿烛、挂寿幛; 客人来后要奉寿礼、拜寿星,最后是摆寿筵、吃寿面。

寿礼一般为寿联、寿幛、鞭炮、蜡烛、寿酒、寿糕、寿桃、寿面等,但有些地方并非仅限于这些礼品。如望江,儿孙、女婿和外甥要给老寿星挂匾,叫“开贺”。石台,亲友送鸡、肉等;巢湖,亲友送衣料、钱币、鞋子、鸡蛋等,怀远,晚辈及亲友送寿镜、寿鞋等;铜陵,亲朋好友送寿序(祝寿的文章);祁门,亲友送喜轴;全椒,外甥的礼品最重,要送寿幛、寿联、寿烛、寿镜、金花、披红、鞭炮等。屯溪,如一般交往较深,而“寿星”又有社会地位,人们还得送寿酒、寿糕、寿联、寿幛、匾额、屏序、寿诗、寿词、衣料、珍玩之类的寿礼。淮北人的寿礼则依老人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濉溪,老人66岁生日时,女儿和至亲好友备上66个红点馒头、66个扁食、6.6斤猪肉,以及糕点、酒之类的礼物前往祝贺,俗称“六十六,吃块肉”;女儿所送的数量一般要超过66,以祝老人延年益寿,老人在家中设宴招待亲朋。祝71岁寿诞,濉溪有“七十一,吃只蛋”之说。女儿和亲朋前来祝寿必备鸡一只,馒头,扁食各71个。民间历来有“七十三,不死鬼来缠”的说法,据传老人吃条鱼,即可度过生死关,因之老人73岁生日时,女儿和亲朋都备鲤鱼一条,及馍头、扁食各73个为老人祝寿。如固镇,穷人活到63岁或73岁时,女儿要送一条鲤鱼去祝寿,俗话说:“六十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尤其是66岁很重要,晚辈亲戚,特别是女儿,要磅6个1斤重并贴上红“寿”字大馒头、36个红点馒头、66个饺子、3.6斤猪肉等礼物去祝寿。其他人至少要送6个大馒头和3.6斤猪肉。做寿一般要安排在正月初六或正月十六这一天。

寿宴上要吃的面条称寿面,寿面有自备的,也有亲友馈赠的。我国食品中面条最为绵长,寿日吃面,表示延年益寿,故逢寿日必食之。有些地方很讲究。寿面要求长3尺,每束须百根以上,盘成塔形,罩以红绿镂纸拉花,作为寿礼,敬献寿星,且必备双份。祝寿时寿礼置于寿案之上; 寿宴中,必以寿面为主,寿宴上所饮的酒称寿酒。“酒”与“久”谐章,故以酒祝寿星长命久安。桂花酒多被用做寿酒。庆寿时,寿酒必先敬寿星,然后宾客共饮。

二、娶亲

娶亲俗称娶媳妇,娶亲习俗包括从 “说媒” 到 “回门” 过程中的一切礼仪活动。

说媒,亦称提媒、做媒、拉媒,指从 “提亲” 到 “迎娶”过程中,媒人所从事的一系列礼仪活动。媒人说媒有两种: 一种是受人委托说媒。即男方选定某女,邀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女方如同意,便发红纸 “八字” (民书女儿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将女方的 “八字”放在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或者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两人的八字有无冲克。若是没有不测和八字相合,这门婚事就可说成。一种是媒人主动在男女两方穿梭撮合婚事,即媒人在衡量男女双方家产家势、社会地位,认为门当户对后,即先到男家,后到女家介绍对方的情况。如果双方家长认为合适,并各自对对方作进一步了解及请算命先生合年命后若没有问题,媒人就告知双方愿结百年之好。各地限制合婚的条件较多,有生肖限制、年龄限制、血缘限制、命相限制等。

订婚俗称“下定”,是确定婚姻的重要礼仪,所以安徽各地都有五花八门的民俗活动。在休宁,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便填好红帖 (俗称“下定书”),根据女方要求送上衣料、首饰、礼银等,作为定亲依据。在黟县,下定又称“批书”,在内页右边先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志笔和新墨各一,连同“头节礼”(或称定礼、聘金,民国期间,一般是108块银元,视家庭贫富而多少不等,但尾数都是8,每枚银元上要用朱笔写上双喜字) 放入红皮 “批书匣” 内,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女方收下礼物,点烛焚香,找开“鸳鸯礼书”,由父亲或哥哥用匣中的新笔舔墨,在“鸳鸯礼书” 内面左边填下女子的生辰八字,然后在封面上写 “亲允大吉”4个字,送回男方,至此批书典礼就告完成,双方正式定亲。批书后,男女本人不能见面,不论对亲事是否愿意,也不许更改。“鸳鸯礼书”是旧时缔结婚姻的凭证。在嘉山又称传庚礼,即把男的生日写在庚帖上,连同给女方的4套衣服、4色礼品、鲤鱼和猪腿、酒等,由媒人送到女方家。然后女方家把女儿的生日填在同一庚帖上,回送些礼物,便算订婚。在固镇,确定联姻后,男方即备两段红布 (富家买丝织品、穷家买麻织品或棉织品) 和银质首饰,与女的庚帖一同送给女方。接着男方要送鸡、鲤鱼及果子、猪后腿等,以图“吉(鸡)利 (鲤)”。自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男女双方不准见面; 若男人在场时,女的应赶快回避,以免被人“评头论足”。在濉溪,男女双方经家长同意联姻后,男方即向女方“过启”。启上写“白玉种良田千年合好; 红丝牵绣幕,百世良缘”联语,以示诚意,并遣媒人择定吉日带丝带2副、针2包、红布6尺、银耳坠2副及酒、鱼、肉、鸡、糕点等聘礼送女家。女家收下聘礼,除回送男家笔、帽等物外,另写“回启”。启帖上写“兰桂同荣,山河永固; 阴阳定位,天长地久”语句,以示允诺。

订亲后经过一段时间便是迎亲。即新婿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迎亲礼仪,包括从发轿到接轿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发轿或在头天或在当天,坐轿人或为新郎或为孩童。上轿是新娘一生中最为隆重的仪式,礼制繁复。接轿是迎亲中的最后仪式。安徽人的接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轿到人不接。如长丰、六安、巢湖、来安等地,民间说是捺性、拗性子、冷性格。一种为轿到人相迎。或为新郎迎接,如金寨。当花轿来到男方门前,新郎便在门前迎接并向轿内作揖或鞠躬,然后由两名伴娘搀扶新娘进入新房。铜陵则是新郎打开轿门锁,由伴娘扶出新娘,或为伴娘迎轿,如萧县。花轿来到郎家大门口,由两个中年妇女打开轿门,送一把酒壶交给新娘捧在胸前,叫 “送把壶”; 接着已化好妆的成年闺秀4人、6人、8人不等,摇摇摆摆来到轿前,分站两旁,依次到新娘面前,拜行接见礼,叫 “添胭粉”。接着由两个中年妇女,扶新娘下轿,这时妇女们争着撕新娘脚上的黄布,说缝在小孩衣服上小孩能长命。泗县,花轿来到男家门前,先由童男或童女送“开口菜”,内放桂圆、红枣之类,以示早生贵子; 继送宝瓶壶,让新妇抱在怀中,然后由女傧扶新娘出轿。也有的地方由接轿先生接轿,如枞阳。迎亲日,男方在门前用石灰划一横线,摆好香案,轿子落在横线上,鸣放鞭炮,由着礼服的接轿先生讲吉利话,举行接轿仪式。仪式毕,由新郎开轿门。还有以舞接轿的,如太和。花轿落地,为不让新娘鞋着地,司事人忙从轿门至天地桌前铺上芦席,以示贵重。接着由长相好的姑娘4―8人,或多达16人,在轿前翩翩起舞相迎。继由两名接客捧胭脂盘到轿前请新娘整容,新娘多是道声谢,并不接受; 后被客轮番到轿前向新娘施礼道贺,和新娘交换手帕,戒指、簪花之类,表示欢迎和亲爱。

接轿时,濉溪新郎要“拜轿神”,即新郎来到轿前,朝轿3拜。铜陵、怀宁要“退嫁神”。如怀宁,由当地有点名气的读书人主持,主持人一边向地上酬酒,一边高声诵读退嫁神辞,如 “ 《诗》 云《关睢》,夫妇为人伦之首;《易》占《咸吉》,婚姻协天地之和。……从今洞房花烛夜,一生幸福乐无忧。新人请进,嫁神请回。”

接下来是拜堂,为新郎和新娘参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之礼。安徽各地拜堂的内容和形式很不一样。一般是先拜堂,后进洞房,但也有先到洞房稍事休息,再到堂上拜堂的,还有在第二天才举行 “拜堂礼” 的。

拜堂必须按照风俗礼制进行。如怀宁退还轿神后,新娘便由“牵娘”扶入祖堂和新郎行 “拜堂” 大礼,新郎居左,新娘站右。礼有3拜,由一年长司仪唱: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为夫妻交拜。”新郎新娘依次行礼。固镇人在洞房门口放有香案桌,上置笆斗,内装杂粮,其上放镜子并插一杆秤。新娘来到香案前与新郎并立,主婚人喊 “一拜天地”,二人磕3个头后,进入洞房外间;主婚人又喊“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再各磕3个头后,进入洞房。也有仅拜天地的,如太和。院内设方桌一张,称 “天地桌子”,上放贮满小麦的粮斗一个,内插秤杆一根,秤上悬铜镜一方,黑纱一领,象征天、地、日、星、云; 桌前红毡铺地,供新婚夫妇跪拜。新娘由两名长辈妇女 (俗称 “架安”) 从轿里搀扶出来,架到天地桌前,让其与新郎并肩站定。再由长辈到桌前点燃喜纸,招呼二人跪拜天地,拜毕,送新人进洞房。还有当时拜天地,送新娘到洞房休息后或第二天再拜高堂的。如萧县拜天地时,由同辈多子女的夫妇二人在新娘新郎面前“领亲”,拜过天地,新郎抱着供桌上贮高粱插秤杆的斗,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用斗中的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布,搭在棚顶上,然后喝 “交心酒”、“蜜油茶”,并给新娘开脸后,再到院中供桌前,给公婆磕头,依次给所有的长辈磕头。在涡阳,轿到男家,男方设供案于院中,焚香奏乐,鸣鞭炮,新郎新娘面南背北拜天地,次日上午再行拜祖宗、拜高堂、夫妻对拜等开拜礼。六安、青阳、宿松等地形式类似。

各地拜堂时还有传袋的习俗。有在拜堂前传袋的,如黟县。新娘花轿先在男方祠堂正厅落下,一对青年礼生就把青布袋铺在地上,让新娘子在袋上徐徐而行,礼生交替收袋铺袋,一直铺到新娘进屋入洞房,同时高呼: “一代 (“袋”与“代”同音)接一代,一代胜一代”。淮北则多为芦席,如固镇。花轿抬到男方门前,鞭炮、唢呐、锣鼓齐鸣,新娘抱住迎亲人送来的内装杂粮的玉瓶(有 “新人下轿不空怀”之说),由两位伴娘搀扶踏在铺好的新芦席上,沿着传席人交替铺好的芦席,碎步走向洞房。也有在拜堂后传袋的,如徽州数县。新郎新娘拜堂毕,男家大伯 (大哥)、二伯 (二哥) 次第传递绿麻袋铺地,口唱 “一代传十代,十代传百代……”,牵亲奶奶引新娘随唱声踏着绿袋步入新房,以示传宗接代之兆。

闹洞房的习俗也很盛行,由于地域风俗的差异,其名称和方式也不近相同。有 “文闹”和“武闹”两种。所谓“武闹”,以及“偷房”、“听房” 的习俗,多为孩童所为。“文闹” 即是提出各种难题,让新娘回答,或让其说绕口令,唱歌,或对新娘唱吉语赞歌。如六安在洞房内摆上一桌酒席,新婚夫妇站在床前喝 “串杯酒”,即用红丝线一端系1个铜钱,分别放在两只杯里,斟上酒,男女先喝一点,接着男杯倒给妇杯一点,女杯再倒给男杯一点,然后饮完。闹房人一面饮酒、吃菜,一面说笑、唱喜曲,有的闹到深夜。通常是一人领赞,全体道好。众人唱吉语赞歌时,新娘要站在床前,闭眼低头,接受闹房者的戏弄。

三、出嫁

出嫁,是女方家庭在女儿婚期内所举行的一切活动仪礼的总称。

旧时接新娘,一般要用花轿迎娶。花轿有8人抬、4人抬、2人台三种。富贵之家一般都用8人或抬4人抬的大轿,贫民之家只能用2人抬的青布小轿,也有用红轿的。花轿一般用大红花布做轿顶,背面挂着用筛子糊好的八卦图,图上插着用黄金纸做成的箭头 (称箭筛),用以镇凶神恶煞、驱邪气。铜陵、桐城、繁昌等地往往要在轿门上贴对联,上联由男方写好贴上,下联待女方接到花轿后,根据上联内容写就。或寄托避邪、祈吉、求子等心理,或表现青年男女对美好姻缘、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表现形式以男女双方的姓氏或名字的拆卸、拼凑、镶嵌居多。如清光绪年间,桐城西乡青草塥有潘姓男与何姓女联姻,男方为满足女家盼求衣食丰足的心理,贴出上联:“潘氏才郎,有水有田兼有米”; 女方则告慰公婆,新媳妇进门能给家庭带来人丁兴旺之欢,对出下联: “何门淑女,添人添口又添丁。” 上下联巧拆、“潘”“何”二姓,对得工整贴切。濉溪等地在轿杠上挂猪肉一块,俗称“离娘肉”,铜陵则在轿杠上配上4只灯笼。

发轿迎娶新娘,各地大同小异。黟县,男方备彩轿、鼓乐、爆竹迎亲。肥东,男方备花轿、高灯、火把、鼓乐出迎; 来安,彩轿左右伴两位丈夫健在、儿孙满堂的“搀亲太太”前往;嘉山,发轿前新郎先坐一下轿子,以示迎亲,俗称“压轿”,并要亲属抬轿子前往迎娶; 蒙城,彩轿前木杠顶端置一上书双 “喜”字的大红灯,一对泡罩子(用枝叶俱全的青竹竿撑起的红灯),一班吹鼓手前导,轿后有挑盒子 (内盛鱼、肉、果子、糖)、坛酒等礼品的人相随; 固镇,发轿时要配上公鸡、鲤鱼、猪肉、果子、大馒头、双坛酒等彩礼送女方; 和县,委托媒人 (主媒加男女两家各请一位配媒,共3人)领先轿和吹鼓手迎亲。也有在喜期前一日发轿的。如屯溪、花轿到女家,女家要请客 “闹轿”; 巢湖市,夜晚发轿,一路鞭炮相随,到女家门前以鸣放鞭炮相告; 萧县,派一人抱一只公鸡随轿到女家,称“过轿”;蒙城双涧区下午发轿,由一小男孩 “压轿”前往; 濉溪,由一小男孩压轿,后面跟着两个抱鸡的一同抱回,鸡、吉谐音,以求吉利。

花轿到女家,有些地方规定了固定的停轿地点。如黟县,花轿要在女方祠堂专设的轿座上落轿,轿座里事先垫有一张大红纸,意为防止花轿沾着祠堂地面,带走女方家族的财气。有些地方先冷遇后迎接。如青阳、繁昌,花轿到女家门口时,女方姑嫂亲戚紧闭大门,索取“开门礼”和“上席礼”,直到男方拿出香烟、糖果、喜钱等礼品,姑嫂们满意了才开门迎进。有些地方则要哭嫁。如青阳、繁昌,花轿到女方门前,女方便哭嫁,俗称 “不哭不发”。

接轿后,新娘便开始作上轿的准备: 首先是梳妆打扮。如绩溪,吉日临近,先用蓝白色棉线给新娘 “开面” (拉去脸上的汗毛),并取“离娘衣”让其穿好坐床上,双脚不着地,静待花轿进门。花轿一进门,先用火把、五谷在轿下绕一绕,然后开轿门,捧出 “百子重花冠” 和青衣青裙给新娘穿戴。黟县,男家请的红婆(中年妇女) 到女家后,将新娘从房中背出坐于厅内正中椅子上,母亲、嫂子、叔伯、婶娘等10人坐其两边,缺一不可,以示“十全十满” 的吉兆。经哭别后,红婆对新娘行 “红婆拜” 礼,接着将新娘背至祠堂,换凤冠霞帔登轿。屯溪,新娘经梳洗整容,着上吉服,胸挂铜尺、铜镜、历书后,再蒙上红盖头,母亲和长辈女属进行“哭嫁”。萧县,新娘上轿前,身穿红袄 (即便五、六月也要穿红薄袄,叫 “新人不穿单”),脚穿红鞋,头上蒙红布。灵璧新娘上轿前要“上头”,即坐在椅子上,身穿大红袄,腰系花裙子,脚穿红袜子,红绣鞋,请人把辫子挽成发髻,有钱者并配戴首饰,用纱蒙上头和脸,怀抱一面铜镜,镜面对胸口。铜陵,新娘上轿前,要站在筛子上换上婆家送来的新装,然后向送亲的跪拜,亲友要包钱,多少不限。在石台,接轿后即为新娘开脸梳妆、更衣戴花、胸前配明镜,新娘拜别祖家香火及父母、亲长后,开始“哭嫁”。巢湖新娘上轿前须经梳洗打扮,全身里外换上婆家的衣服后,接过父母递给的一碗饭菜,但不能吃,又由同辈兄弟接下饭碗,意为丢下母亲的衣服饭碗,没有带到婆家。在六安,花轿来到女家后,由双方媒人将男家送来的 “连儿肉”拽开,留给女家一块,带一块回男家。姑娘上轿前要吃“分家饭”,即与哥哥、弟弟同吃盛在一只碗里的饭菜(圆子、粉丝等)。怀宁姑娘梳妆打扮后要站在笸篮里穿衣,表示不带走娘家一点土。穿好嫁衣,姑娘对自己的父母、哥嫂下跪行大礼,表示不忘养育之恩,往后还要依靠娘家人; 同时母亲、嫂嫂号啕大哭,然后由兄长或堂兄把姑娘背到祖堂,让姑娘站在正中的椅子上,面对祖宗牌位鞠躬行礼,再转身面朝大门,在预备好的托盘中,抓3把米和茶叶向身后抛去,表示不带走娘家一粒谷、一片叶,再向身后抛一把筷子,寓意婚后快生贵子。

上轿前,巢湖市还有催轿的习俗。即若新娘很久仍不上轿,男方就燃放鞭炮催促,女方在门内也放鞭炮表示庆贺。男方催一次,必须敲一次大门,女方将门稍许拉开,男方便递上“摧门包”(用红纸包上钱币),有的很快就能开门上轿,有的则开关大门多次,甚至达数十次,借以推迟上轿时间。

歙县、旌德还有由 “哭嫁” 而逐渐演化成的哭轿习俗,且有程式化的 “哭轿歌”。在歙县,花轿临门,母亲首先唱起 “哭轿歌”,唱词多有一定程式,但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多为对女儿、女婿的谆谆嘱咐。唱完“哭轿歌”,才可抬走花轿。为推延母女别离的时间,有些母亲能编唱相当长的“哭轿歌”。花轿抬到村口时,还要停轿让新娘唱 “哭轿歌”。其歌词一般都为对其送行的哥哥、弟弟而唱,新娘边唱边把预先准备好的礼物(如饰物、银钱等)分送给她的哥哥、弟弟。因此,歌声凄楚、委婉,有对亲属的留恋和嘱咐,有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或惴惴不安,还有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控诉。在旌德,姑娘上轿前,由“福奶奶”(儿孙满堂的妇女)给她束玲珑金髻,穿戴凤冠霞帔,并用5色花线在姑娘脸上连弹3下,意为祝愿姑娘花容月貌,青春常在。然后再给她盖上红盖头,经姑娘与其母亲一问一答式哭唱后,姑娘才拭泪上轿。

新娘上轿也有一定程规。按传统习惯,新娘不能自己上轿,得由同胞兄弟、叔伯兄弟或父亲、叔伯背上或抱上轿。例如青阳、东至、屯溪、绩溪、铜陵、巢湖、金寨、嘉山、固镇、怀远、濉溪等地均是如此。绩溪,由兄长背上轿,弟弟把一空斗放进轿里,跪着向出嫁的姐姐讨饭米钱,新娘拨下银簪放斗内,其他人随之说几句祷祝全家致富并表明她不带走财气、不拔走地气的话。在铜陵,由兄长从筛子上将新娘背上轿,新娘将事先放在怀中的一把筷子向后甩,让哥哥或弟弟接着,意为不带走娘家饭碗,自己一心一意在婆家生活,并愿哥哥、弟弟发财致富。固镇新娘坐在椅子上,由胞兄或叔叔抱上轿,祝愿到婆家有“椅靠”(即依靠);轿内放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妇女套的大红被,四角放枣子、花生、核桃之类,寓 “早生贵子、夫妻和睦” 之意。新娘上轿后还要哭几声,表示舍不得离开爹和娘。也有由伴娘、媒人背上轿的,如祁门、黟县。祁门,凌晨在鼓乐、爆竹和哭嫁声中,新娘由伴娘背上花轿;黟县,新娘由红娘驮上轿,父母和兄弟在轿门前敬酒3杯,然后关上轿门,礼炮3响,花轿起行。但也有自己上轿的,如和县是新娘自己踩着席子登轿。

新娘上轿后,有些地方还有些活动。如濉溪关轿门后,嫂子要端一碗面水泼向轿脚,以示嫁出门的女儿能安分守己过日子。这时女方要赏轿夫 “上轿礼”,否则轿夫迟迟不起轿。

除了一般的送行仪仗队外,往往还有特定的送嫁角色。在宿松,新娘上轿后,其哥哥或弟弟随迎亲队伍到新郎家,随后打开陪嫁箱柜的锁,交出钥匙。在蒙城,起轿后,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在轿两侧相送出庄。在濉溪,起轿登程,要鸣炮奏乐,新娘往往放声哭出村外,兄弟两人则随轿左右送行,谓之“押轿”,半途方回。在太和,娘家常请两名 “送男客”(多为长辈)护送新娘到夫家,当人轿走到离新郎家一、二里的地方,男客便主动停下,等花轿进村,新郎新娘拜过天地后,才缓缓前进,新郎家则派人出村迎接,上午盛宴款待。随后,送男客到后堂拜会女主人 (多是婆婆或祖母接见),请其对新娘多加关照,并安慰新娘一番,然后返回。在萧县,起轿上路时,一般有4名亲人送轿,出庄时放3声炮,喇叭前奏,后面跟着嫁妆,每经过一个村庄,都要吹喇叭、放鞭炮、贴喜字,能看到新郎的住处时,送轿人便自动折回。在泗县,封桥以后,兄、弟、叔、侄等要扶送出村庄2里许,其他送亲宾客随轿前往,晚宴后方回。

搬嫁妆,也是送嫁中的一项礼仪。有的地方是由娘家派人送过去。如屯溪,女方请 “闹轿” 客的同时,便将所有的嫁妆扎成抬子,抬送给男方,谓之“搬红杠”,而头一杠,必须是搬挂帐用的竹竿和 “子孙桶”。即使两家同在一村,也要将嫁妆绕道抬送,名曰: “亮嫁妆”。绩溪,嫁妆由吉利人 (一般是原配夫妻、三代同堂、儿女绕膝的中年女眷担任) 负责指挥装担。在执事前,要沐浴更衣,头上插银簪和彩花,穿朱青布衣裙和花鞋,然后亲手先装下“子孙桶”,再招呼别人将女方陪的所有嫁妆,一般人家陪嫁被絮、衣服、橱柜、箱凳、桌椅、脚盆、马桶、蚊帐等物,富户还有红漆棺材一对,外罩大红缎精绣彩花的特别棺套,抬在搬运妆奁队伍的最前面。棺材内装有苎麻布、白布,意为留作将来儿孙们哭丧时“披麻戴孝”用。棺后跟随两人,捧红漆木制棺凳。贫穷人则是简单的几样衣物、用具。如 “一个马桶3个盆,两只烛台一盏灯”(俗称“三支火”)。外加一被褥两双鞋,用两只青色夏布袋装好,一个人可以挑走,俗称“一担挑”。但不论穷富人家,嫁妆中必有一只马桶,内盛红枣、花生、桔子等物,以兆出嫁女“早生贵子”。这些物品,俗称“彩头”。到男家,必须选一健康活泼的男孩揭开马桶盖,取出马桶内所盛的物品,朝桶内撒一泡尿,意为新婚夫妇将生男孩。另外一定要有两双“同鞋”,把新娘的鞋塞在新郎的鞋内,意为“同偕 (鞋)到老”。宿松迎娶日,男家视女方嫁妆的数量派多少人去搬,称“挑担”。挑担人到女家,女方人要尽情戏耍他们,或涂墨或抹锅灰,挑担人不得发怒。嫁妆用红绳子捆扎好后,便开始鸣炮发嫁。

姑娘出嫁后,各地都有回门的习俗,但回门的时间有所不同。有3天回门的,也有4天甚至6天或9天回门的。如旌德,新婚夫妇同至女家,称 “三朝回堂”。岳父家设筵招待,新婿为 “娇客”,坐首席,父亲亲自给女婿斟酒。不待夕阳下,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谓之“两头红”。黟县,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新郎伴送,俗称“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向岳家诸亲长辈行“拜见礼”,岳家要开席宴婿,俗称“接女婿”,请平辈新友4人相陪。筵席特别丰盛,旧时富家有鱼翅、海参席,一般人家用鸡鱼席。主筵5人一桌,席次是女婿正中上座,左右陪客2人。岳父戴礼帽,穿长袍马褂,仆从点香,岳父拈香先在天井沿朝外拜,这叫祭天地,女婿站在旁边陪着拜。然后,岳父走到女婿坐位边,整一下椅披,拂一下灰尘,提壶给女婿斟上一杯酒,双手把筷子重摆一下,把酒杯端一下,女婿这时站在上边右面,弯腰低头,双手抱拳加额,岳父又走到桌子下方,接过仆从点的香,朝上对着女婿的坐位,深施一揖然后入席,故有 “女婿上门陪祖宗” 的说法。新娘回门,当日必须返回,旧俗不满月,不能在娘家住宿。4天回门的如屯溪,对于男家来说,又叫 “接回门”。这天,对新姑爷要远接远送,路逢拐弯处,新姑爷都得向来者作揖,其用意一是出于礼貌,二是向来者探路。回门以后,女的在蜜月期间,不再出门,至满月才回到娘家。6天回门的如濉溪,婚后第6天,新郎、新娘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女家盛宴招待 “贵客”,午后则回,不在娘家过夜。9天回门的有金寨,婚后第9天(今多改为3天),新郎新娘携带礼物同去女方家,女方父母及受礼户一一设宴招待新婿。此外,还有满月才回门的。如和县、新郎新娘一般带着糖、糖果、点心赠送父辈,包子、饼子分散亲邻。受礼之家以鸡回赠,一般午后返家(现多改为3天)。铜陵,新婚夫妇在满月那天一道去女家拜见岳父母,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到时,岳母先要下鸡腿面给女婿、女儿吃,说鸡腿会跑路,面是长的,意为今后常来常往,不要忘记了娘家和岳父母; 然后摆酒宴招待,并接回全部女眷陪客,又称认亲。吃酒时,新姑爷坐首席。一般夫妻二人当天要返回,走时男在前,女在后。如路途遥远,当天回不去,就须在岳父母家住两夜,但夫妻不能同床,夫妻若要同床还得写租约,写明房租多少和时间,并付给租钱,多少不限。俗传不这样做,会对娘家不利。此外,也有在次年正月回门的(现一般都改为3天)。

怀远的回门较为复杂,新娘自己单独回娘家称“回门”,与新郎同往的,称“双回门”。除3天回门外,6天娘家还要来接一次,但必须当日返回,不许过夜。18天后,娘家再次来人接新娘回门,称为“过对月”。此时新娘不必当日返回,可在娘家住上一段时间,俗语说 “三天回门六天接,十八天过对月”。农村还有 “三天瞧,九天接” 的习俗。

四、丧葬习俗

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仪礼中的最后一件大事。长期以来,人们笃信灵魂观念的存在,故一般家庭都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送葬,希望借此告慰亡灵。

1. 制寿衣

安徽各地寿衣都沿用明代服装形式,由于明朝皇帝出自安徽,民间有 “死不降清”之说。六安县的寿衣,不论男女,一律为圆领大袖的明代服式,并规定“五领三腰”,即上衣5件、下衣3件。上衣全订布带,下衣不用裤带,死人穿着时,仅于腰间系1束白线,按死者岁数一岁一根。老帽以布采叠而成,女帽类似风帽式样。怀宁、宿松还有 “七领五袖”之制,且不用棉絮 (谓死者穿絮,后代喘气不顺),都为单衣或夹衣,夹衣算两层,全用黑色粗布缝制而成。涡阳县的寿衣与宿松、怀宁等地大相径庭。其寿衣布常用蓝、红两色,忌讳黑色,而且上下衣都套棉絮,以厚为宜。

制作寿衣,黟县人对裁缝别有礼制,早晨给裁缝摆上 “锡格子茶”,中、晚餐设鱼肉席。裁缝按照习俗应先裁外衣,再裁内衣。

寿鞋一般都是软底布鞋,意为鬼魂赶路轻便。怀宁的寿鞋鞋底中心,各贴有一朵红纸剪成的莲花,意为脚踏莲花去西天拜佛。寿鞋都由女儿或孙女在特定时候制做。

2.设灵

设灵,即设置灵堂、孝堂,为放置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之所。灵堂的原始意义为灵魂暂留之处。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除非正常死亡者外,一般都设置灵堂,淮北地区则多设置灵棚 (即在屋旁搭一棚)。

灵堂的设置一般是在入殓之后。其实安徽多数地方早在死者咽气之后,设灵即已开始。如铜陵,老人咽气后,家人在遗体旁点一盏菜油灯,称 “照老灯”; 点一支香,并盛满一碗半熟的饭,称“倒头饭”,饭上插一双筷子,竖放一只鸡蛋,称“倒头蛋”。长丰,老人咽气后,家人在铺旁放一烧纸盒,点燃“长明灯”。萧县,人老寿终后,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专供烧纸之用。入殓之后,灵堂正式设置。如休宁,灵前围白布孝。上正中悬挂死者遗像,下设供桌,放供品、香烛、祭器,两壁挂挽联、挽幛,其下放花圈等。宿松,入殓之后,棺柩停放于祖堂东侧,棺前设供桌,摆一碗半生不熟的米饭,上插3炷香,另有一只煺尽鸡毛的公鸡,一碗茶水及长明灯。供桌与棺柩之间悬有红色布幔,布幔正中再悬一黑色横披,书 “乘鹤西去”或“音容宛在”等字样。灵堂两边墙壁上贴自上而下的挽联(根据孝子的身份撰写,字数一般在十几个至几十不等),大门上贴用白纸写的对联。怀远,入殓之后,棺材头前安放供凳,上摆一细口瓷瓶,内盛饭食,称 “倒头饭”,插红筷和葱梗,称“倒头瓶”; 另摆长明灯一盏; 地上置放陶盒,称 “老盒”,供焚烧纸箔。涡阳,入殓后,棺材头上放一盏点燃的铁灯,叫 “引魂灯”,放一小罐,罐内盛有面条,罐上放着一个蒸馍,馍上插着一双筷子,谓之“蜜蜂罐”。

3. 报丧

报丧指孝子或丧家的委托他到亲朋好友家去通报消息。如老年女性死亡,涡阳孝子必须光着脚去娘舅家报丧,固镇的孝子则手拿哀柳棍到舅姑等亲戚家磕头报丧。更多的是委托人报丧。如休宁,报丧者持一把伞进门,将伞尖朝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宿松则是报丧者将伞放在大门外左侧。黟县最有特色,报丧者先将顶带的一把伞挂在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 您家××× “多谢”了。这时主人要摆出 “锡格”,泡上两杯茶,左边一碗敬献死者,右边一碗给报丧人喝,另打3个鸡蛋款待。待报丧人离去,主人才哭着前往哀悼。

4. 入殓

安徽各地的入殓仪式同中有异。同处于徽州文化区的歙县、休宁等地,死者入殓时,由治丧的专业人员 (俗称“白八”)先将死者移至堂前或房内,给死者全身裹上丝棉,外用白头绳捆扎,俗称“扎尸”,然后才能穿寿衣。寿衣要先由儿孙穿套一下,再给死者穿上。死者口含一枚金钱 (首饰店定制) 或铜钱,谓 “口含钱”; 头戴道士巾式的帽子,上钉有玉石; 左手据金,右手握银,鞋尖钉珍珠。这些都寓意为愿死者来生金口玉言,手掌财富,前途光明。棺内先铺入石灰包,按一岁一包包就,上铺垫褥,以三角形石灰包作枕,身盖被衾。死者入棺后,即开面 (将脸部丝棉剪开)揩面,揩面之水需买,即丢一文钱于河中或井中,再汲水。然后子孙按亲疏长幼,披麻带孝依次跪在棺前奠酒行礼,与死者作最后的告别,再盖棺钉钉。石台、祁门的入殓仪式是先给死者擦洗全身,再给死者穿衣。棺内以陈石灰垫底,死者入棺后上盖锦被。有所不同的是石台亡人是先穿红衣、裤 (也有先用丝棉裹扎的),再穿黑色或蓝色的衣裤;祁门亡人是先用丝棉裹扎,再穿上白布内衣,后再穿寿衣。黟县入殓,死者虽也嘴含 “压口钱”,尸首用丝棉捆扎,但要由长子或长媳捧头。“开面”后,死者的亲属要向亡灵先祭酒,才奏乐盖棺。

同处长江沿岸的宿松、望江、青阳、铜陵、繁昌等地的入殓仪式有所不同。宿松入殓时棺内底层先垫上石灰,死者头垫枕囊,口含茶米,脸盖面纱,脚垫灰包,手握陪葬器皿,后再以青布盖全身。青阳入殓时先用石灰包垫底,尸体两旁也以石灰包塞紧(石灰包也按死者年龄计数,一岁包一个包),上盖女儿送的 “千金被”。进材前孝子要穿亡人老衣,叫 “焐衣”; “开脸”时,女儿要付 “开脸包”钱,孝子亲属轮番敬酒,礼毕封棺,棺下放一盏菜油灯,摆一双鞋,意为照亡人上路。望江入殓时,孝子要先把死者外衣按在身上,到有水塘的地方烧香礼拜,给死者穿上后用被单将尸体沉入棺中,仰面平放,四周委以石灰包,再用两端系有铜线的长线自棺头正中至棺脚正中吊线,中线正对死者鼻梁,谓之“分经”。然后盖上 “盖面巾”,举行“开棺祭”,祭毕盖棺。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下垫方桌或板凳或砖块,称为“吊高”。铜陵人入殓仪式较繁杂。事前,要按死者的年龄、属相推算好入殓时间,以防止碰上 “犯空”、“犯重丧” 而对下代不利。入殓时,如死者是女性,其女儿或媳妇要给她梳3下头,梳毕将梳子掰成两段扔掉; 其长子要穿上给死者入殓穿的大红袍、飞裙,手拿脸盆来到河边或塘边“买水”,即先烧纸钱、放鞭炮,丢下几枚铜钱 (或硬币),用脸盆盛上一些水,并用撑开的破伞或破帽子遮盖,意为此水不能见天,到家后,拿一块布条或一张纸,沾上水,在死者的面部从上到下连拖3次,说是洗澡。洗后将水退还原处,再脱下红袍、飞裙,由收殓人给死者穿上,将尸体事先用石灰包 (用黄表纸包,亦按死者的年龄计数,一岁一包) 垫好的棺中,再将女儿或儿媳事先裹好的4个粽子放在死者左手边,意为在阴间路上,如遇恶狗则扔给它吃,便于顺利通过,盖棺前,同样也用一根红头绳衡准死者鼻尖,验看尸体是否放得端正,接着由直系亲人叩头祭灵,孝子们向死者的口中滴数滴酒,亲属嚎啕痛哭,儿孙、女儿、媳妇们则将净饭米抢放罐中,说谁抢得多,谁就能得到死者的保佑,俗称捺饭罐。瓦罐用黄表纸封口,放在尸体双脚前,意为供死者以后吃; 同时放一些死者生前的衣物和陪葬品,所有“千金被”分别盖在死者身上。盖上棺盖后,用3根封棺钉同时钉上,但只能敲打3下,随之入殓仪式结束。繁昌入殓仪式大同小异。先由孝子将寿衣全部穿在自己身上,到附近池塘边来回走3趟,最后一趟,丢一顶帽子入水边,再取一盆水回来,即“买水、焐衣”。然后,孝子将寿衣脱下,由帮忙的人将寿衣给死者穿上并抬入棺材,孝子即磕头敬酒,用小指甲沾酒滴入死者口中,全家家属亦按次序轮流为死者敬酒,敬毕盖棺,棺下点一盏用竹篮罩上的香油灯,篮上放一双死者的鞋子,意为照亡魂上路。

皖东各地入殓仪式也各有特色。如天长人殓时有 “插钉礼”,孝子叩请死者至亲敲 “主钉”,名为 “祭丁”。封棺后,用油泥做字,以孝子口气写明死者名讳和职衔,谓之“题壶”。棺柩停放中堂,并请阴阳先生画符和写“七单子”,以便祭奠。若死者年满60岁,“七单子”正贴,否则斜贴。来安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均应到场,在尸体的头,脚部放置土包或石灰包(亦按年龄计包数)、身体两侧放死者生前的喜爱之物。盖棺时,孝子要在棺材底下躺一下,说为 “垫棺材底”。

5. 吊丧

吊丧,即上门沉痛哀悼死者,并向亲属表示深切慰问。亲友来吊丧,淮北各地都由孝子下跪迎接。但有些地方如濉溪若吊丧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到孝堂下跪迎接。皖西南、皖南一些地方则是女性在孝堂以哭声相迎,孝子则跪在灵柩一侧,恭候吊丧者。待吊丧者焚纸、燃放鞭炮、跪拜亡灵时,孝子才由面对棺柩转向吊丧者3拜(不论关系亲疏),称为回拜。在太湖,死者若为女性,娘家亲属来吊丧要敲锣打鼓,孝子要出门跪接,称“接娘家人”。

吊丧时,吊丧客往往要送奠礼,奠礼视情况而异。如宿县为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涡阳为纸箔,交情深厚的加送鸡1只、肉3.3斤等。固镇有些地方,吊丧亲戚还要给死者扎纸马、纸羊、纸牛、幛幡、鹤幡、纸人之类祭品,俗称社号。肥东则根据礼品的情况,将吊丧分为清吊和荤吊两种: 清吊限于一般亲友,只送纸锞、挽联等薄礼,丧家献上孝白,不做任何招待; 荤吊即送上猪头三牲等礼物,吊毕即入席吃漂汤肉(不放盐),饭后自动退出,不接不送。

6. 出殡

首先要选定出殡日。宿松人请阴阳先生根据亡人及丧家人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以不相犯的日子为宜。淮北各地在第3天出殡无所禁忌,3天之后就要请阴阳先生择日。休宁人择日以单日为多。其次是要请舆家 (俗称风水先生) 察看坟地,坟地一般选择背风朝阳、无蚁穴、无潮湿的地方。宿松人察看坟地一般是孝子陪同风水先生同行,死者若是女性,娘家的舅舅也要一起同行。可以多处相地,但忌讳在风水先生用罗盘勘定方位并已下桩拉线后再另换地点,说那样是“抢坟地”,家中会再有人要死亡。坟地确定后,宿松还有一种通知出殡路线的习俗,即出殡的头天下午,孝子扛着 “挖锄”走向坟地,孝子所走过的路就是第2天出殡要走的路线。街坊邻居、平时关系要好的人知道灵柩要从自己门口经过,便准备香纸,待第2天灵柩经过家门时,祭奠亡灵。

出殡时,有的地方要钉封棺钉。宿松的封棺钉由执丧用的秤砣钉,忌用刀。来安的封棺钉主钉由族长和死者的长辈钉,其他钉子由抬棺人钉。棺头一颗钉上系一根红布条,以图吉利。“磕钉”之后,丧家要给磕钉者孝布、红布、糕点等“磕钉礼”。子孙此时则要围着棺材逆转3圈和顺转3圈,每圈都得下跪一次。

出殡前,有的地方还要举行殡祭,即诵读祭文、赞颂死者的生前业绩,如石台、祁门、休宁。殡祭时,祁门还有女儿向棺材抛打用米粉制成的圆球形 “狗?” 的做法,意为为亡人打狗。

出殡的礼仪较为繁复。屯溪出丧的仪仗有: 高灯 (糊有蓝字堂名的纸灯笼)、鼓手、炮手、纸扎的开路神等(官宦人家有街牌、旗帜,应排列在前),之后是对对小幡、铭旌、纸扎的金童玉女以及和尚吹打队伍,接着是提炉、挽联、挽幛和抬着的“香亭”等。柩前有手持哭棒的孝子、打着 “引路灯” 的孝孙领棺,棺后又有道士相随敲打。有钱人家的孝眷乘轿在后,贫家孝眷则随柩哀哭,最后是乡亲朋友。送葬队伍中,除孝子、孝孙应送柩到达坟地外,一般只送到村外为止。黟县、歙县、石台、祁门等地灵柩覆盖一块红布,上站一只公鸡(一般为红毛公鸡),绕村中正街行走,沿路散发黄表锡箔,意为送过路钱。长丰,由直系亲属中辈份最小的一个在前打“千秋幡”(县南无此俗),女婿抱纸篓沿途撒纸,儿子在棺前引路(县南扶棺而行),其他人随行在后。巢湖民间不举行祭礼仪式,只用山人送煞。山人先生在棺柩前念念有词,然后拿起菜刀宰杀一只公鸡,用染血的菜刀将事先摆在棺材盖上的饭碗砸烂,名叫“破煞”。之后,发棺人便鸣放鞭炮,亲属号啕痛哭,抬棺人一声吆喝,抬棺上肩,向坟地进发。若途中需要休息,只能用撑杆撑住龙杠(抬棺材的粗木杠称龙杠),棺柩不落地。宿州市孝子手拿柳木做的哀棍,弯腰走在前面,长孙手擎引魂幡领路,棺柩居中,随后是孝男孝女。涡阳,将木弓、黍矢及一些五谷撒放在棺盖上,由长子扛幡,亲属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到村口停棺,长子“摔老盆”,领棺往墓地,女眷止步,尽哀而返,因当地有“女不下地”之说。到了墓地,长子在墓穴旁领棺左转3圈,右转3圈,意为 “划地为宅”。

出殡途中,有些地方旧时还有死者生前好友,在路口设置祭坛、供品行路祭礼的习俗。

7. 下葬

下葬前,先要打坑,即挖墓穴。铜陵人是将棺柩抬到墓地后,先由死者的长子用锄头挖土3下,意为开山破土,随后,由抬棺人再挖。有的人家还要杀一只公鸡,先用鸡血祭墓地一周后,再开山破土。宿松人是在出殡前打坑,即出殡日的凌晨,孝子先去开山破土(孝子依顺序排,每人挖3下),然后抬棺人挖。五河人在出殡后打坑,坑壁前挖有一洞,为放置油灯之处,称为 “倒头灯”。

落棺掩土,各地做法不一。休宁,灵柩到达墓地后,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秸,并要留有火种。之后将棺柩入坑内,并且摆正棺木,杀一只雄鸡,将鸡血淋在棺盖上。这时家属与送葬客再次焚香跪拜; 孝男孝女列跪墓坑前,各自举起衣服的下襟,盛接风水先生扬撒的 “分金米”,风水先生一边撒 “分金米”,一边唱吉利语。随后,填石块、泥土成坟,孝子脱去孝服,以烧墓坑所留的火种点燃红烛灯笼,放鞭炮后回家。进入家门时,再次燃放鞭炮,将灯笼放在堂上,以示死者入土为安,俗称: “回火”。黟县称“分金米”为“封基米”,风水先生撒过“封基米”后,子孙便向穴中的灵柩敬酒,点香跪拜。送葬人接着相继点香跪拜,拜毕,众人脱去孝装,向长者来宾“谢孝”。然后封土,堆起坟包,周围砌好墓圈,前面有墓门,后部墓圈正中安立墓碑,铺上草皮,这就是俗称的“风水”。旌德,墓穴内先放木炭、石灰、沉棺后,请风水先生对山向,定方位,儿孙跪在墓前焚烧香纸,然后填土成坟。来安,棺木落坑时,孝子用铁锹铲土撒在棺木上,并举行“兜土”仪式。土坑4周各插4根树桩,意为后代买田置地,财源不断。两个抬棺人抱着“龙杠”疾跑,称为“发龙”。这时,丧家要送给“发龙糕”,抬棺人接到后,立即鸣放鞭炮,填土入坑。巢湖人,打好墓坑后,孝子要先在坑内睡一下,表示尽孝,当地叫“暖坑”。桐城、枞阳,灵柩下坑之前,孝子们要察看坑底是否平整,当地有 “大端高利长子,小端高发小儿子”之说。棺木入坑后,风水先生用罗盘校正坟向,执壶筛酒,高声“呼龙”。怀宁则是筑土成坟后,风水先生再左青龙,右白虎,龙吟虎啸,前朱雀,后玄武,龙凤偕舞。进宝山,衔旁山,山山相对,甘露水,壬癸水,水水来朝。我今撒上珍珠土,叮咛嘱咐龙神;一应人财两旺,二应富贵双全,三应田园广进,四应骡马成行,五应男婚女配,六应八宝资庄,七应八应,代代儿孙做公卿,九应十应,代代儿孙入朝廷。孝子拜一拜,步步上金阶。龙听地师语,神听地师言,今日安葬后,荣华富贵万万年。”风水先生呼一句,旁边的人便敲一声锣,撒一把米,和叫一声 “好”,俗称 “叫好”。铜陵,墓穴挖好后,抬棺人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放好棺木,孝子从棺木上边走边将兜中的土抖在棺上,然后抬棺人动手掩埋,堆成坟包。青阳,棺木入穴后,所有的亲属都用衣兜土,棺侧走3次,将土倒在棺上,然后填土做坟。繁昌,棺木入穴时,孝子先向棺木上掀3次土,接着全家人都掀三次土,然后填穴垒坟。五河,棺木下坑后堆半截坟即离开坟地,吹鼓手奏喜乐,称作“回陵”。午后,闺女媳妇子孙再到坟前祭奠,给新坟添土、加项,称“圆坟”。萧县,打好坑后,一人拿只公鸡,沿坑壁边转一圈,并拔几根鸡毛放在穴中,棺上蒙着芦席,并把事先做好的弓、箭、瓦放在棺材上,然后填土掩埋。

8.做七

安徽各地都有做七的习俗。一般都是从死亡之日算起,逢七祭奠。但青阳旧时,一般要请占卜的星相家,按照书命推算亡人的失魂天数,再确定 “七七”及回煞的日期,界首则提前一天做七,民间有 “不烧顶七纸” 的说法。

“做七”,每一个 “七”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

“头七”即人死后的第一个7日。这天,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亲朋好友除送挽联、挽幛及花圈、钱币外,都要到灵前上香叩拜亡灵,劝慰丧家节哀顺变。同时还请道士诵经、拜忏、烧香焚纸,并有招魂及摆设灵前纸扎等活动。青阳人这天要接亡灵回家,俗称 “回煞”。休宁人这天要念开路经,所有费用由女儿支付。

“二七” 即人死后的第14日。祭祀活动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请道士诵经等。休宁人这天要进行拜忏。

“三七”亦称散七,即人死后的第21日。这天夜里,孝子要手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有的还请道士念经拜忏,举行解结仪式,亲友都要备牲到丧家祭奠。休宁这天是七期中最隆重的一天,请“礼生”行儒家“祭礼” (有子祭、孙祭等),开门接纳亲朋吊唁,请吃老人饭 (也有的在五七),凡过路的乞丐都可得到施舍。

“四七” 即人死后的第28日,祭祀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烧纸进行祭奠。有的地方是外甥或侄辈为死者诵经拜忏。

“五七” 即人死后的第35日。这天,丧家要举行祭奠,焚纸烧包,请僧人、道士诵经拜忏,亲友均来吊唁。俗传此夜死者的亡灵回家“省亲”。有的丧家在灵堂的天井中设有桌椅,饰以人形,穿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并在墙边靠一梯子,俗信死者魂灵可以凭着梯子还乡。青阳人的“五七”由出嫁的女儿做,祭完就走,不留宿。休宁人做五七则由女儿焚烧黄纸糊成的老南瓜,青阳陵阳一带,也烧一只纸扎的南瓜,俗传 “五七”亡魂游五殿,该殿阎王爱老南瓜,见瓜即喜不自胜,亡魂可乘机蒙混过关,避免刑审。也有女儿请僧道做法事,为亡母 “破血湖”,为亡父 “开地狱”。

“六七” 即人死后第42日,祭祀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祭奠。来安此日要为亡人供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祭祀也有由出嫁的女儿及女婿操办,如繁昌、石台; 也有由外甥女操办,如天长,供品为饭菜,谓之 “换饭” 当地人认为“七” 与 “吃” 谐音,此日供饭菜,死者就会有饭吃。

“七七亦称满七、断七,即人死后的第49日。这天,丧家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亲朋好友都要来焚烧纸钱,也有的到坟前拜祭。祭毕,孝子要烧掉孝鞋、孝杖等物,并撤掉灵堂 (淮北的灵棚在出殡日拆掉)。和县有把灵前纸扎祭品送到坟地去烧,出嫁的女儿送 “七饭” 的习俗。“七饭” 为做成动物状的10大碗荤菜(不烧熟),菜上插有纸花,先做为祭品,后为“散七”宴席之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