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际关系与服饰字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际关系与服饰字词分类:【风俗文化】 (1) 夫妻 发妻: 上古男二十、女十五岁初成年时,要结发举行成年礼,结发之后方可成婚。因汉代苏武写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后便以结发妻子、结发夫人等专指元配妻子,简称“发妻”。清燕客退拙子《四元记?庆春》:“只因发妻早丧,膝下无儿,只有弱女方云,年始一十三岁。” 绯阳伞: 法语fiancee的音译词。旧时戏称未婚妻。茅盾《子夜》六: “‘是你的“绯阳伞”吧?’‘不――是堂妹子。’” 裹头奴: 即裹头内人。后以借称妾。清曾衍东《小豆棚?郑让》:“客中寂寞,新购得一裹头奴耳。” 寒荆: 旧时对人言及自己妻子时的雅称,有谦虚的意思。明王玉峰《焚香记?军情》: “学生寒荆为我受了无数凄楚,自中榜之后,还不曾见面。”参见“荆布”。 结发: 我国古代婚俗有这样一种仪式,男女成婚之夕,要把新郎左边的头发和新娘右边的头发结在一起为束发共髻,表示正式结为夫妇,不离不弃,白头到老。汉苏武有诗曰: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结发本指年轻之时,后据此诗代指结婚或代称妻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唐白居易《太行路》:“与君结发共五载,忽从牛女为参商。”南朝梁江淹《杂体李都尉从军诗》: “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 结发夫妻: 旧时指初成年结婚的夫妻(结发就是束发的意思,指初成年)。也泛指第一次结婚的夫妻。 巾栉: 擦手的毛巾和梳发的梳子,指洗沐用具。古代贵族认为手持巾栉洗沐都是婢妾们做的事情,因此就用巾栉作为妻子的谦词。《聊斋志异?武孝廉》:“妾茕独无依,如不以色衰见憎,愿侍巾栉。” 荆布:相传后汉梁鸿、孟光夫妇,避世隐居,孟光戴着荆枝做的头钗,穿着粗布做的衣裙,给丈夫送饭时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于是人们就用“荆钗布裙”谦称自己的妻子,也省作“荆布”。《太平御览》卷七百十八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唐李商隐《重祭外舅司徒文公》:“?衣缟带,雅贶或比于侨吴; 荆钗布裙,高义每符于梁孟。”《南史?范云传》: “至是吊贵,云又因酣曰: ‘昔与将军俱为黄鹄,今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盛。’” 荆妇: 谦称自己的妻子。宋陈亮《乙巳春与朱元晦秘书》书: “男子不敢犯分以求,而荆妇心欲其夫转以为请,此于理宜可许也。” 荆妻: 对人谦称己妻。明沈鲸《双珠记?遇赦调边》: “[生惊介]我荆妻去投渊寻死,有人救吗? ”《歧路灯》第十八回:“赚了钱时,养活萱堂、荆妻。” 荆人: 雅称自己的妻子,带谦虚意。《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生曰: ‘俱各无恙,但荆人物故矣。’”参见“荆布”。 裙布: 粗布衣裙,借称糟糠之妻,形容贫困时共患难的妻子。元高明《琵琶记?赵五娘忆夫》:“你腰金与衣紫,须记得钗荆与裙布。一场愁意绪,堆堆积积宋玉难赋。” 绾(wǎn)角儿夫妻: 绾角儿,古代孩童束发为髻,形状如角,故以“绾角儿”指童年。从绾髻的孩童时期就许配为夫妻,意为元配夫妻。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 “弃旧的委实难,迎新的终容易。新的是半路里姻眷,旧的是绾角儿夫妻。” 抓髻 (jī) 夫妻: 抓髻指少年时梳的形状像角的发式。抓髻夫妻指年轻时成的夫妻,即“结发夫妻”。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小梅说: ‘咱们抓髻夫妻,好歹我都要担待着点儿!’” 拙荆: 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歧路灯》第七七回: “只是拙荆老糊涂,心内没分寸。”李?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三:“我是一介穷儒,君子固穷,但家里一个拙荆,一个弱女,却要饥而食,寒而衣哟。” 总角夫妻: 总,结,系。古代未成年者在头顶的两侧结发为髻,形状像角,所以称做总角。总角夫妻指从小结为的夫妻,也指第一次结婚的夫妻,即“结发夫妻”。邓友梅《那五》二:“她和过大夫总角夫妻,一辈子没红过脸。” (2) 亲属 布袋: 用棉、麻等材料制作的口袋。古人用“布袋”称呼赘婿。关于这一称呼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把赘婿入门称作布袋。中国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结婚习俗多是结婚以后女方到男方家(婆家)生活,所以我们经常说男人结婚为娶媳妇,女人结婚为出门子。然而也有例外,就是结婚后男方入赘到女方家住,俗称倒插门,这种情况往往有被人瞧不起之嫌。人们认为男方到了女方家生活,言行受限制,不随便,就好像进入布袋子不得自如,于是就把赘婿入门称做“布袋”。另一种说法“布袋”为“补代”的语讹,意思是说有的人家生女无子,不愿意把女儿嫁出去,就招女婿入门,以补其世代。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女婿”之意。《何典》第四回: “若再肯做入舍布袋,岂不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 襟弟: 连襟之间排行小的称做襟弟。李?人《大波》第一部第十一章五: “楚用端起酒杯,红着脸,才待向黄澜生道谢。‘错了! 今天是我这位周襟弟请客,主人是他,不是我。’” 襟袂: 襟,衣襟; 袂,衣袖。“襟”和“袂”连在一起,喻称僚婿,即姊妹们的丈夫的互称或合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十八?济溪老人遗稿》: “通判明州济源李迎彦将撰,永嘉周浮?先生之婿,与先大夫为襟袂。” 襟兄: 连襟之间排行大的称做襟兄。也用作连襟之间互称的敬辞。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吴朴斋》: “吴君朴斋,余襟兄叶秋江之娣丈也。” 襟丈: 连襟间的敬称。《蜃楼志全传》第十九回: “[卞如玉]因晓得襟丈是个翰林,自己一介寒酸,恐怕底下人瞧他不起。” 连襟: 连,姻亲关系; 襟,衣襟。从字面上看,“连襟”就是把衣襟连在一起。古代人们穿的上衣和长袍的前面部分俗称前襟。前襟一般分为两片,有的衣服是在正中开襟,有的是在侧面开襟,两襟之间用纽襻系结起来,就成了一件完整的衣服。于是富于想像力的人们就联想到姊妹们的丈夫们的称呼。这些男人们原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彼此之间无任何联系,是由于有血缘关系的姊妹们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成为宗族大家庭中有相互联系的成员。这些男人们好比“衣襟”,姊妹们好比“纽襻”,纽襻将衣襟连在了一起。因此人们就用“连襟”称姊妹们的丈夫。连襟也作“连衿”、“连袂”。宋马永卿《 真子》卷二: “《尔雅》曰: ‘两婿相谓为亚。’ 注云: ‘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 《严助传》 呼友婿,江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襟。”张福麟《海马》: “那人不信。中年汉子瞪眼扒皮地说: ‘这是他连襟亲耳听镇长讲的。’” 连衿: “衿”同“襟”,古代指衣服的交领或衣襟。“连衿”指姊妹们的丈夫的互称或合称。《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恰好晁梁往他大舅子的连衿家吊孝回来,骑着马,跟着晁奉山两三人。”参见“连襟”。 连袂: 袂,衣服的袖子。“连袂”的意思与“连襟”相同,也是指姊妹们的丈夫的互称或合称。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李氏之门女多贵》: “李参政昌龄家女多得贵婿,参政范公仲淹、枢副郑公戬,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连袂。” 贴身小棉袄: 寒冷的冬天,人们把小棉袄穿在身上又舒服又暖和。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女儿与妈妈关系最亲,就像妈妈身上的小棉袄,总让妈妈心里感到惬意舒服。于是人们用“贴身小棉袄”喻称女儿,反映出女儿与母亲之间那种亲切自然的关系。 五服: 古代五种丧服的简称: 斩衰(cuī)、齐衰(cuī)、大功、小功、缌(sī)麻。按照古代服丧制度,五种丧服是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而定的,排在第一的“斩衰”为最重,服丧期最长,死者同服丧人的亲缘关系也最近。现在虽然没有服丧制度了,但自古流传下来的“五服”却可以表示亲属间的亲疏关系,人们现在有时还说“出五服”、“没出五服”、“五服内的亲戚”、“五服外的亲戚”。所谓“出五服”就是指同本人关系比较疏远的亲属,即远亲;“没出五服”则指同本人关系很近或比较近的亲属,即近亲。 靴后跟:“靴后跟”俗称“掌子”,与“长子”谐音。于是人们用“靴后跟” 谑称长子。元李寿卿《伍员吹萧》第一折:“[费得雄云]: 我家不开粉铺行,怎么爷儿两个尽擦脸? 自家非别,乃是费无忌的靴后跟。[卒子问科云]: 甚么靴后跟? [费得雄云]: 可是长子哩。” 玉润: 润泽如玉。《晋书?卫?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 ‘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后因以“玉润”为女婿的美称。唐白居易《得乙女将嫁于丁既纳币而乙悔丁诉之乙云未立婚书》判词: “娉财已交,亦悔而无及,请从玉润之诉,无过桃夭之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