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什邡堂邛窑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什邡堂邛窑遗址分类:【传统文化】 坐落在邛峡县城西门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址。邛峡古属邛州,故称邛窑。今什邡堂、尖子山、瓦窑山、西河乡、固驿镇均有古窑遗址,而以什邡堂最著名。邛窑烧瓷艺术始于南朝,终于宋代,主要烧制青瓷。至隋代以青瓷加彩著称于世。在什邡堂渡口处发现的南朝至隋代的桥形系罐、盘口壶、高足盘和大小平底碗等器物,胎质为紫红色,釉较薄,胎与釉之间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里外施釉,釉不到底,极具地方特色。唐代为邛窑极盛时期,造型繁多,彩斑、彩绘更突出地区特色,为其它唐代瓷窑中少见。在什邡堂出土的提梁罐、口大于底,罐身成斜直形,口缘上有弓形提梁,便于提携;油灯蹦为夹层,中空,可注水降温,减少油的过热发挥,为四川地区特有;还有大量烧制的小件动物、人物雕塑,形态生动、逼真,色釉、点彩装饰丰富,代表了蜀中烧瓷艺术的最好水平。什邡堂窑址早年曾遭严重破坏,50年代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多次调查,掌握了大量有关邛窑烧瓷上限及分布情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至宋代民间瓷窑遗址,在南河乡什邡堂村。邛崃,唐至明清均属邛州,故邛崃窑亦称邛窑。邛窑未见于古文献记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被发现,其时曾遭严重毁损。1949年以来,经多次调查,在邛崃的什邡堂(亦作十方堂)、尖子山、瓦窑山、西河乡和固驿镇等五地均发现古窑遗址。其中,什邡堂窑址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多,是四川青瓷最有代表性的古瓷窑址之一。窑址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13万平方米。什邡堂窑遗物具有典型唐代风格,品种丰富多彩,有瓷碗、盆、盘、罐、瓶、钵等生活器物,有文物用品,还有人物、动物瓷玩具等。釉下彩绘是什邡堂邛窑遗址的精华,“邛三彩”即以邛瓷的釉下三彩而得名。瓷器胎色多用绿、蓝、黑、黄、褐等色。胎中细砂料分布均匀,胎体较厚重。器物制作,除轮制、模制和手捏外,雕琢成型也是常用技法。在什邡堂渡口处曾发现具有南朝至隋代特征的四系壶、四系罐、高足盘及小平底敛口深碗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