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仁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仁政分类:【传统文化】 孟子首创并极力宣扬的政治主张。源于孔子“德政”。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主张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归顺)。”(《论语?为政》)即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使其知耻顺从,就是“德政”。孟子发挥孔子“德政”思想,创“仁政”说。以为用仁义等道德原则教导百姓,能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产”(《梁惠王上》)、“取民于有制”(《滕文公上》),即规定百姓产业,使其有一定土地;限制过分剥削,使百姓能维持基本生活。于是,他又提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划分整理田界)始。”(《滕文公上》)就是恢复井田制。与此同时,“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行“仁政”,百姓“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梁惠王上》),则无敌于天下,称王,是为“王道”。孟子之“仁政”在当时未能实行,但颇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常借以掩饰其专政之阶级实质,欺骗人民,以巩固其统治。 孟子提倡的理想政治。孔子以 “仁” 来表述一种人格境界,如 “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等等,都是 “仁” 的具体体现。这是就个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君主如能推己及人,将仁德施于政治,就是所谓 “仁政”。孔子曾说: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说,如果有王者受命而兴,必定要三十年 (一世指三十年) 后才能使仁道大行。这里面就包含了 “仁政” 的意思。但最早使用 “仁政” 这一概念来明确表达一种理想政治的人是孟子。孟子从 “性善” 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人都有 “恻隐之心”,而君主只要将此心推己及人,其政治行为和结果就是 “仁政”。孟子有一段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根据孟子的设想,“仁政”的具体过程是 “先富后教”,即“先制民之恒产”,给人民以田地房产,使其能安居乐业,然后设立学校,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主张恢复西周的“井田制”,以九百亩田为一单位,八家百姓各分一百亩为 “私田”,又各以五亩建住宅 (据朱熹说,其中两亩半在田,两亩半在邑),中间余下的八十亩即为 “公田”,由八家百姓代耕。孟子认为,这就是 “仁政” 的基础: “五亩之宅,在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穿丝绸; 喂养鸡豚狗彘,不失其时,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 百亩之田,不违农时,数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饥饿。然后建立学校,以孝悌之义来教育百姓,人人懂得尊老敬老,就不会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在路上劳累辛苦。” 他曾向梁惠王建议:“陛下如果施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百姓勤于农耕,壮年者以空闲时间修其孝悌忠信,在家以事父兄,在外以事长上,这样的人民足以抵抗秦楚的坚甲利兵。”后代儒家便将“仁政” 的具体内容概括为崇教化、省刑罚、薄税敛等。 ???孟子的政治主?。孔子曾提倡顿治和德政,曰:“?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星共之。”“道之以政,?之以刑,民免而??; 道之以德,?之以顿,有?且格。”(《?遮??政》)帐?,“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遮?子路》)孟子擂承孔子的思想,明催提出“仁政”概念。曰:“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丑上》)提倡?政要以德服人,即行仁政,反?以力服人的霸道。晷於“仁政”的内容,孟子帐?,“夫仁政,必自?界始”(《孟子?滕文公上》),?行井田制,“分田制?”(同上); “制民之?”(《孟子?梁惠王上》),“取於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省刑列,薄税?”,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剿身?,凶年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柳”(同上)。孟子帐?,“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滕?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兑也”(《孟子?公?丑上》)。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咧?粕稀!报同上)仁政思想集中篦?了儒家哲?的人文主柳精神。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儒家施政思想。孔子提倡礼治和德政,孟子予以继承和发展,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提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王者施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就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强调以仁义道德原则作为施政的根据,还提出了极富民主色彩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仁政的具体内容有:实行井田制;“制民之恒产”,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设为庠、序、学、校以校之”。坚决反对与仁政相对的暴政,与王道相反的霸道。孟子认为通过仁政就可以达到“得民心”,进而“得天下”,统一天下的目的。孟子的这一主张虽在当时未被统治者所采纳,但两汉以后却受到重视,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哲学、政治等思想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孟子提出的政治伦理主张。意指用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孟轲提出的政治学说。是将孔子之“仁”推之于政的具体表现。仁政的理论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它要求君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仁政的具体实施在于“制民之产”,“分田制禄”。“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焚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梁惠王上》)孟子还要求“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要“取于民有制”,“与民同乐”。仁政的目的乃在于实现“王道”:“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仁政”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前虽未能被君主采纳,但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汉“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清初“康乾盛世”等,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无不获益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