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地下发掘看汉代的建筑文化风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从地下发掘看汉代的建筑文化风貌分类:【传统文化】 由于中华建筑以土木为材,虽然汉代离现在不算十分遥远,但完整的地面建筑,可以说已难觅踪影。不过,从全国各地的地下发掘中,仍可领略汉代建筑文化的伟大风貌。 比如在河北,继秦之后,汉代的建筑遗址仍大量发现。有宣化罗家洼古城、西阳城、怀来沙城、崇礼县西湾子古城、丰润县银城铺古城、磁县讲武城、唐县灌城与易县东古城等。如讲武城平面方形,南北长约1150米,东西宽1100米,城址内出土大量尺度较大的砖瓦。有汉墓多集中分布城址四近,有数百座之多。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定县三盘山中山王墓、八角廊中山孝王刘兴墓等,都有丰富的地下发掘。以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及妻窦绾墓为最著名。该墓由墓道、中室、主室和南北耳室几部分构成,墓中出土文物四千余件。其中震惊世界的是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的出土,另有长信宫灯与镶玉漆棺亦为罕见,这都证明汉代盛厚葬之风。三盘山汉墓、八角廊汉墓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记载。三盘山汉墓为三座土坑木椁墓,东西并列。墓中出土车九辆、马三十五匹、铜钟、铜印及大量车马模型。其中以第三号车最为精妙。一件错金银伞盖柄铜饰错云山花木,有各类鸟兽一百二十五个,雕镂精细,呈现大汉气象。 又如在陕西,1957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西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该城周长25.1公里,均为版筑。四周廓城由于受地势影响,不甚规则。其中东墙较为平直,其余三面墙体走向有曲折之状。每边设城门三座,这是颇合《周礼?考工记》所规定的古制的。从所发掘的东城墙之室平门、霸城门、南城墙之西安门及西城墙之直城门看,每座城门均有门道三个,每个门道宽6米,合其两侧立柱所占的2米共宽8米。在门道与门道的间距最狭为4米,最宽达14米。每个门道可同时容车轨为1.5米的四辆车通行,三个门道共容纳十二条车轨,这也是合乎古制的。从墓葬情况看,西汉墓的特点是土室深广,仿地上之宅第修造了宏大的墓室。在1957年至1967年这十年间,所发掘的尺度最大的墓葬,是咸阳杨家港四号墓。该墓墓道及内室已遭焚毁。从遗存看,墓之结构类如贵族宅第楼阁建筑。墓道呈曲尺形,从南端入口,经过曲折而向北,其间有屋架而无楼层,相当于宅第“过道”。转而西向直达墓门,似于屋架下设三个楼层,此为“中庭”。而墓主残骸之所葬处,相当于宅第之主屋。这整个墓葬的设置,象征“事死如事生”。该墓筑也设陪葬坑。在墓址南70米处发现陪葬陶俑坑十一个,已出土骑兵俑五百八十三件,其余文官、武士、舞乐、杂役等各色人物俑一千九百六十五件,以及盾牌模型、鎏金车马饰物之类数量不少。虽然在尺度上,这兵马俑阵不能与秦始皇陵兵马俑阵相比,但其兵、骑齐备,列队整肃、披坚执锐,也有一派威武雄壮的大汉风范。 又如在甘肃,1969年在武威雷台出土一座东汉晚期“张姓将军墓”,发掘一套属于二千石大官出行仪仗的铜车马俑。其中有铜俑四十五件,铜马二十九件,铜牛一件,铜车十四辆。其中一铜奔马昂首腾蹄,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飞鸟,其造型极富想象力,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这种陪葬铜俑的出现,是对“地下建筑世界”即冥府的装饰,从一个侧面说明汉代建筑文化的尚巨硕、尚华饰的风气。 又如在江苏,迄今所发现的汉代建筑遗址近二百处,分布于大江南北,以苏北为最。这些遗址有城镇、村落,面积一般在10000至20000平方米,较大者达20万平方米。盱眙东阳城始建于秦,续建于汉,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城垣为版筑,现大部保存完整。有刻始皇二十六年诏书之铜权出土,权扁圆形,重达30.4公斤。有汉代花纹方砖、半瓦当、圆瓦当以及大型素面板瓦等出土,表现出封建官署建筑的宏丽与伟华。有冶铜、冶铁作坊与铸钱作坊等出土。如铸钱作坊遗址在六合李岗,“干栏式”建筑,以大量质地优良的楠木竖插为桩,其上构筑居室平面与空间,面积约221平方米,发现大型的板瓦与筒瓦等遗存。 又如在河南,1975年考古学家对郑州古荥镇(大荥阳)汉代冶铁作坊遗址进行了发掘。其范围,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发掘面积约为1 700平方米。有两座冶铁炉基出土,其中之一的炉容量估计为50立方米。炉基四近有大体积铁块、矿石堆、炉渣及水井、船形坑、四角柱坑、窑坑、耐火砖、陶模等遗存出土。其中之大体积铁块估计重达20余吨。炉基以炉灰土加小卵石夯筑,厚达4米,凸形。这是迄今所发现汉代炼炉工场建筑之最大者,说明了汉代生产类建筑的巨大形制。 再如在湖南,最著名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公元前二世纪,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传五代。汉景帝又封其子刘发为长沙定王,均治辖长沙(古称临湘)。马王堆汉墓在长沙郊外。有一、二、三号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近三千件,其中一号汉墓出土保存完好的女尸一件,轰动考古界。从出土资料看,马王堆汉墓为第一代?侯,长沙丞相利苍及其家属之墓地。 一号墓与二号墓并列,死者为?侯及其妻。三号墓的墓主当为利苍之子。其三号墓中出土纪事木牍,推定该墓下葬于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168)。一号墓建成于利苍死年――吕后二年(前186)之后二十年。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与“遗策”简牍,内容极为丰富。又出土珍贵的绘画资料及丝织物,这些丝织物几乎包括目前所知汉代丝织品的全部品种。还有各类漆器与乐器,使这座汉墓成了名符其实的汉代 “历史博物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