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从墓葬和铭文看鲜虞中山人的华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从墓葬和铭文看鲜虞中山人的华化

分类:【地域文化】

平山中山王墓,年代属公元前4世纪末。位于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通过对两座王陵的发掘,揭示了中山国历史和文化的新面目。

两墓随葬品达19000余件。其中出土的“中山三器”与铜版“兆域图”,是极具历史文献价值的宝贵文物。 “中山三器”是指中山王

所作铜鼎、方壶和

的嗣王

所作圆壶的合称。 兆域图铜版,是中山国王

的陵园总平面规划图铜版。

中山王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圜底,附耳,兽蹄足,覆钵形盖,顶有三环钮,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自鼎盖环钮以下至鼎腹足部以上,刻铭文469字。方壶,即通常所谓的钫,望饰四条夔龙,腹两侧各有一铺首,通高63厘米,腹径35厘米,腹的四面刻铭文450字。

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过去发现的战国文字,青铜器铭文大都较短,陶文、货币、玺印之类仅只廖廖数字。中山三器却镌刻有长篇铭文,字体秀丽,文句典雅,显现了古文献上缺载的重要史事,是极其难得的珍贵史料,不仅确切表明墓主为中山王

,而且记明中山王的世系及有关史实。 铭文提到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相邦子之的事件,而公元前299年赵即破中山,中山君(大约是

)逃亡到齐,故该墓的年代可定为公元前310年左右。 两墓均葬有巨大山字形铜器,1号墓5件,高为1.19米,6号墓出土6件,高为1.43米。銎内有木灰,大约是置于悬挂旗类的杆柱顶端所致,作为王权的象征,属仪仗性器物。该器物的造型,恰好是中山国的象征。有些器物制作极为精巧,是艺术的珍品。如虎噬鹿器,长51厘米,高22.5厘米,虎口咬住一鹿,把虎的凶猛和小鹿挣扎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虎的前爪由于抓鹿而悬空,为了保持虎身的平衡,又利用鹿腿来支撑,造型生动,设计精巧。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器是以4只伏卧的小鹿承托一圆圈,其上是蟠绕成半球形的4龙4凤,龙顶斗拱上承一方案。四鹿表情温顺,四龙姿态雄健,四凤展翅引颈长鸣,表现了巧妙的工艺构思。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似落叶后树的干枝,树上攀援着嬉戏的群猴,树下有身着短裳的二人仰面作抛食引猴状。银首人俑铜灯高66.4厘米,造型为一身穿绣袍的男子,左手握螭蛇连接的两层灯盘,右手高举螭蛇连接的另一灯盘,巧妙地借俑人的左右手把高低错落的灯盘连接起来,以利各灯火的错落摆布,有利于光照的生辉无影。其他如神兽、双翼神兽、乌柱盆、筒形器、附细孔流鼎及各种玉饰等都是艺术珍品,造型逼真、花纹精美、绚丽多彩,显示了时匠的艺术才华和创造才能。史书有言,中山多美物,上述出土物证明了这一点。

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它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民族建立的国家,经历战国时期200余年的变迁,中山文化的面貌大体已经华化,这可由墓葬的形制和铭文的特点反映出来。

中山侯铜钺(战国?中山国)

要从考古学的角度探讨中山墓葬群的文化性质问题,需要与其同时期的墓葬作一对比,最适宜作这一对比的,莫过于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国墓地了。该墓地为魏国王族墓葬,在辉县城东3公里的固围村,这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组,对考察当时三晋地区高级贵族的葬制具有重要意义。墓地背依山岗,座北朝南,中部为突起两米多的长方形平台,面积为150米×135米,系就天然岗坡整治而成。平台上并列3座大墓,规模最大的2号幕居中,稍小的3号墓和1号墓东西相对,西侧另有南北并列的两座陪葬墓。从墓葬规格推测,这3座墓应是魏王和王后的陵墓。这三座并排的大墓加之其右的陪葬墓,合成一起形成“回”字形陵园。大墓都是“中”字形,3座大墓的墓圹,连同南北两端的墓道,各长约150米,墓坑壁上有白色微绿的涂饰,近坑口还绘成雉堞形,椁周以大石砌成方围,圹底铺厚1.6米的8层巨石,再用木枋垒砌成长9米、宽8.4米、高2米的椁室,椁室内放置套棺并积炭防潮。这种墓葬形制和中山平山大墓是近似的。平山中山王墓同样是“中”字形,其1号墓椁室外层,亦用大石砌成,上用大石封盖,坑壁上也有白色涂饰。墓上同中山王墓一样,覆盖享堂建筑,周围有砾石散水,从固围村墓地平面实测图看,同出土的平山一号墓《兆域图》颇相类似。两地大墓都遭到严重盗掘,但从残存的出土器物看,仍可看出若干一致性,例如平山各墓陶器多乌黑光泽的暗纹陶,固围村1号墓残存的随葬品,主要为暗纹的磨光黑陶仿铜礼器,风格相仿,可谓同类器物。固围村1号墓南墓道置车木室中出土的错金银马头形车辕饰等车器,制作极为精细,马头颈上皆满错金银卷毛纹、菱纹、鳞纹、平行曲水纹等,这种高水平的工艺,在平山器物中更有充分地展现,上文已述,此略。固围村墓中有好多铁器,说明当时魏国已普遍用铁,平山所出铁器亦多。从平山出土器物上所刻的制作工匠铭文看,可推知中山官方手工业机构较多,这说明这些技艺很高的器物不是来自其他诸侯国的输入品。在文字方面,平山的铜器铭文和固围村2号墓骨饰上的漆书,字体也很接近。固围村墓,考古家推断其时代为公元前三世纪,平山1号墓,由铭估算在公元前308年后不久,两地墓葬同属一个时期。

如果扩而大之,就平山中山王墓和出土器物看,中山和中原各国在葬制和随葬器物方面,都相一致,多层棺椁、用鼎制度、厚葬珍宝、外葬车马等等都是效法周礼葬制的。中山国君的称谓也无异于中原各国,中原国君称公,中山也称公(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燕、韩、赵、魏、中山”五国相王”后,都称王。从中山铜器长篇铭文看,其语言文字也与中原诸国相似。三篇礼器铭文,实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铭文中运用《礼记》、《诗经》中的词句颇多,内容含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所有这些华化的表现,对鲜虞中山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长期的接受同化的过程。粗而言之,鲜虞中山人,自踏入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这块土地以来,同中原一些国家经过联合、战争、贸易、通婚等种种不同方式的交往,逐步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逐渐吸收消化,趋于一致。这是一个民族间的历史融合过程。其民风习俗,大体与燕赵一致了。《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大夫相聚游戏,悲歌?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劾屣,游媚贵富,入后宫,篇诸侯。”中山到西汉时遗留的这种地方习俗,不正是燕人、赵人亦有的吗。

中山华化与魏之别封有关。古文献记载表明,魏灭以前的中山仍保存着浓厚的古代少数民族习俗,此引两则史料以证之:

其一:《说苑?辩物》中载有赵简子和翟封荼谈到当时中山国的情况,说是大风飘谷,牛羊杂牧:

其国数散,其君幼弱,其诸卿货,其大夫比党以求禄爵,……其士巧贪而有怨。

其二:《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在魏灭中山前不久,西周之君威公见到由晋国出奔来的太史屠黍,屠黍预料中山将亡,他说:

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以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

这两则史料说明,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鲜虞中山人是以杂牧牛羊兼及农业为生的,君弱国散,人心不一,社会的民风时尚也和中原显然有别,屠黍观察的立脚点,是以中原政治礼仪和时尚为标准的,所以他看不惯鲜虞中山人的民俗习尚,断言为“亡国之风”。

中山的华化和儒学在中山的流行,同魏国在中山的一度统治有密切关系。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伐中山,历时三年灭中山,文侯先是把太子击、后又把少子挚封于中山,并派政治家、军事家李克、乐羊辅佐。这个作为魏国别封的中山,存在了大约20几年,魏对中山的实际统治,无疑会对中山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中山作为魏的封国,只有屈从于魏文侯的统治,这里是不存立其独立性的。所以这种影响就带有强制性。考古家李学勤精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

魏国二十余年的统治,起了把华夏文化进一步传播于中山的作用。魏文侯时,魏国是儒家的重要中心,《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为魏文侯师。”子贡弟子田子方、子夏弟子段干木,都曾为文侯所师事。儒家的一些重要经籍,是通过子夏传流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经》的传流。据《释文》的一种说法,子夏传《诗》于曾子之子曾申,曾申传于魏人李克,李克传于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于根牟子,根牟子传于荀卿,荀卿传于大毛公,这是毛诗的来源。李克正在魏国统治中山的时期任中山相,所以平山器铭文所反映《诗》在中山的风行,很可能与此有关。这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先秦经学,是有不小启发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书,吴起曾参与魏攻中山之役。吴起是传《左传》的,传说左丘明传于曾申,曾申即传于吴起。平山器铭虽无明显引《左传》之处,但有类似语句,这一点也值得参考。

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总是以其先进民族的经济文化为主导的,从整个战国社会的发展来看,中山的华化是历史的必然,应视为春秋以来民族文化交会融合整个历史潮流的组成部分,为其后列国的统一大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