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秦汉至明清安徽民俗文化的变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从秦汉至明清安徽民俗文化的变异分类:【中国民俗】 秦灭楚之后,楚文化在安徽的影响依旧,在楚文化领域里,道家为楚国学说的主流,此时淮河流域道家学术仍处于尊崇的地位。秦亡汉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却创作了一部宣扬道家学术的经典―――《淮南子》,推崇老庄,贬斥儒法,抵制独尊儒术。结果,刘安及其宾客以谋反罪惨遭杀害,株连达几万人之多。从此,儒家文化由北向南逐步占领安徽,形成儒道并存的格局。处于主流文化的儒家,也就逐步渗透到安徽民俗文化之中,促使安徽民俗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种政治集团争战的结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占据安徽北部,孙吴占据长江两岸和皖南山区。随着汉人南迁及江南开发,生活在安徽皖南山区的山越人与汉人的矛盾激化起来。当时皖南山区居民为“椎髻鸟语”的山越人。山越人的原始文化是单一的山越文化。山越文化的特征是鲜知礼节、彪悍尚武。三国时,皖南划入吴国版图后,山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以材力保捍乡土,对抗孙吴政权。为此,孙吴与山越进行了几十年战争,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部将贺齐平定山越,山越人正式成为吴国的编户齐民,从而开始了汉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因“永嘉之乱”,造成人口南迁。安徽皖南地区,特别是徽州一带便成为北方强宗大族求生避难的“桃花源”,迁入皖南的中原人士较多,使安徽皖南真正进入较大规模的拓垦发展时期。北人南迁,不仅给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风俗习惯。原来土著山越人的尚武精神与中原士族“保捍乡土”的观念相结合,形成“武劲之风”。《歙风俗礼教考》云:“武劲之风,盛于梁陈隋间,如程忠壮、汪越国,皆以捍卫乡里显。”山越人也在与外来移民的融合中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山越文化也就逐渐纳入汉文化系统之中,使皖南地区“俗益向文雅”。 南朝时期,佛教信仰在南中国大地迅速传播,上至帝王贵戚,下至一般文人知识分子,都为这种包含着深奥而美妙理论的外来信仰所倾倒和陶醉,忘情地沉湎其中。影响所及沿江各地,盛行铸造佛像。晋镇北将军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还是一个小孩,在芜湖看见众人灌佛(造佛像),就把头上的金镜脱下,替他母亲来灌像。足见刘宋时佛教思想已普遍深入。到了齐梁,更为厉害,礼佛成为当时风俗,不仅吸引清流,而且炫惑俗流。因此,至今皖江一带的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中还保留了浓厚的佛家味道。 南宋之后,对安徽民俗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者当推程朱理学。南宋至元明清,安徽民间虽有各种信仰,但都是受压制的,惟有理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安徽,特别是皖江和徽州地区,形成“儒风独茂”的社会景观,不仅造就了影响中国文坛数百年之久的“桐城文派”和一大批享誉华夏的文人学士,而且使社会风俗为之大变,使颓弊的民俗有了较多的生气。道光《休宁县志》记载:“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家之书,非经朱子编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由于狂热地推崇程朱理学,以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为荣,使徽州民俗产生深刻变化。如徽州商人,以理学的义利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因而“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程朱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因而在徽州出现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清代文学家赵吉十在《寄园寄所寄》中指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总之,程朱理学的传播对安徽皖南的民俗文化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起到了开风振俗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固了民俗文化的封建保守状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