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以无为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以无为本分类:【传统文化】 王弼哲学的命题。其《老子注》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这里“本”相对“末”而言,指本原或根据;“末”指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是说“无”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根据。但“无”作为万物之本,是自然无为的:“以无形始万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无”是无形无象、无名即无任何具体规定性之义,然而却是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无名无形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老子微指略例》)。无与有即本与末是母子、体用关系。“有”不能离开“无”:“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老子注》)。故必“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同时,离开“末”、“有”,“无”也不能把握:“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他强调“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载之以道,统之以母”。王弼从多方面展开了对“以无为本”的论证,显示了此命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贵无论的宗纲。它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玄学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其后宋明理学的理本论有一定的影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