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

分类:【中国民俗】

我国素称“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山西,提起农业生产,是指宽泛的大农业,包括种植、采集、畜牧、林果生产等。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大田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作。山西的农业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平川盆地和河流两岸一二级台地上,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地面积虽然辽阔,但可耕地较少。到1985年,全省耕地面积为56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每一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2.7亩。由于土地种类不同,人们积累了对不同土地利用和开发的经验,在水地(可常年灌溉)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如太原的晋祠、晋北的繁峙、定襄、代县、滹沱河两岸等地所产稻米就十分有名,其耕作习俗有如江南水乡。平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和棉花、油料。由于山地、丘陵比重大、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低,只能种植耐寒和生长期短的莜麦、荞麦、马铃薯、谷子、胡麻等作物。沙土地宜种花生、马铃薯等作物。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在不同季节,对光、热、水、肥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就成为种植业的两条重要原则。具体的耕作方法和生产习俗将另有叙述。

果树剪枝 (郭 悱 摄)

林果业是农业生产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山西,森林密布,《诗经》、《水经注》等典籍中对古山西的林木描写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翠柏荫峰,清泉灌顶”,“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古柏苍槐,树木荫翳”。由于人口增殖而毁林垦种,频繁的战争毁林,以及兴建宫廷砍伐林木,山西的森林资源遭到惨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山西的森林面积仅有550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2.4%,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许多珍贵动物失去森林的保护而遭到灭绝,使传统的采集生产和狩猎生产严重萎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对造林绿化的重视,林业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全省现有林地、灌木林地、农田林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渠旁)树折合面积30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3.8%。山西的树木种类有500多种,常见的有松树、杉树、杨树、柳树、榆树、楸树、桐树、槐树、椿树、桑树、杆树、桦树、栎树以及经济林木苹果树、梨树、枣树、核桃树、柿子树、桃树、山楂树、沙棘等等。按林种划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柴林、特殊林五类。天然次森林主要分布在管涔山、五台山、关帝山、黑茶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

植树造林是山西民间的传统习俗,林木种植的传统方法有:采种育苗,如松树、槐树、榆树、楸树、核桃树、柏树等,将这些树子采摘,种入苗圃地里,待其长到一定高度,再进行移植;截枝栽植,如杨树、柳树等,难得果实,无法种子育苗,而是利用其枝条,截为短棍,插于地里,即可成活,因此民间有“三九四九沿河插柳”的种树谚语;嫁接栽植,如苹果树、柿子树、梨树等,办法是先育好底苗,将底苗拦腰截断,从中间劈缝,把要嫁接的幼枝削成三角形,插入底苗枝缝中,绑紧包裹;压苗种植,如桑树、石榴树等,将其根部幼条弯埋于土中,待其扎根后再截下移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植树造林越来越重视,有“要想富,多栽树”的新谚流传,逐渐推广科学育苗、科学管理。过去是“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意思是桃树三年挂果,杏树四年挂果,梨树五年挂果,枣树成活后当年就结果,但要产生经济效益要等十年才行。现在采取的嫁接繁殖法,当年嫁接当年挂果,因被嫁接的树身已有一定规模,效益显著,如交城县种植的酸枣树,当年挂果,五年盛果,亩产鲜枣1700公斤,以市场价格每公斤30~40元计,一亩酸枣园可收入五六万元,因此有“铁杆庄稼”之称,真是“一年种植,百年受益”。山西的西山地区被国家列入营造“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规划范围,按山系和河水流域集中连片造林,乔、灌、草相结合,新造林和保护天然植被相结合,已初步形成骨架林带。先后涌现出平顺县西沟村、夏县郭道村、河曲县曲峪镇等植树造林典型。与群众性的造林相结合,国有林场大发展,仅省林业厅直接管辖的就有9个林区、104个林场,林木蓄积量比20世纪50年代增长3倍。但总起来看,山西的森林资源仍然偏少,人均林地面积只1.2亩,低于全国人均林地2亩的水平,林业生产的潜力还很大。

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的畜牧业,多数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兼搞牧业,以饲养为主,放牧为次。人们习惯饲养的畜禽有马、牛、驴、骡、猪、羊、狗、兔、鸡、鸭、鹅、鸽、鸟等。

牧 牛 (王付全 摄)

牛、驴、骡、马是用于使役的四种大牲畜,俗称“牲口”,均采取圈养法,与农民关系密切,视做神物,农业合作化时,称为集体的半副家当。俗话说:“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人们把大牲畜当做龙、虎一样对待。牲口圈棚搭设在下院或院子的侧面,放一石槽供牲口草料。冬春主要喂谷草,但要用铡刀(俗称“切草刀”)切成短节,如谚语所说“寸草切三刀,料少也上膘”,并将沙、土筛净,石块、杂物拣出,因为“猪怕柴禾牛怕土”,再拌以高粱、黑豆等,拌匀,每次喂的量不多,但要多喂几次,特别在夜间,更需精心饲养,正如俗话所说:“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农民普遍爱惜畜力,把牲口当做自己的朋友。相传尧王访贤,看到舜不用鞭子抽牛,而是敲笸箩,使牛惊骇即可。在农村也常见牛、驴拉车时,脚夫于上坡时,也肩套绳子帮着拉。谚语说:“三分喂,七分使”,“不怕使十天,就怕猛三鞭”,“不怕千家用,就怕一家伤”。这些谚语都是使役牲口的经验总结。牛、驴使役完以后,要让它们打个滚,落了汗,再慢饮勤喂。在晋东南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牲口节,还专门给牲口蒸馒头,吃好的,并犒劳牧工,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好饭。”还有些地方在腊月初八给牲口吃腊八粥,表示对它们一年辛苦的酬答。

“识字要念书,种地要喂猪”。农民养猪,既为吃肉、卖钱,更为积粪肥田,形成人养猪,猪养田,田养人的良性循环,因此,喂猪要勤垫圈,多出粪。农民养羊,为的是吃肉、挤奶、积粪,多为圈养。他们也集中放牧,牧羊人手执放羊铲,头挽白毛巾,终日与羊为伴,日晒雨淋,夜晚还得守护撵狼,著名的《五哥放羊》民歌,唱的就是牧羊人的辛酸。春天,忻州一带为肥田要把羊赶到待耕地里过夜,名为“羊卧地”。农民养狗,为的是看院护羊。养鸡、鸭,为的是产蛋卖钱,有个日常零用钱,正如谚语所说:“鸡鸭蛋,油盐罐”,“家有十只鸡,身上不缺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西逐步建立良种繁育场、良种站,改良牛、改良马、改良绵羊和奶羊、改良猪占到相当比例。在沁水县引进澳大利亚技术建起了示范牧场,以饲养“考力代”半细毛羊为主,实行划区围栏轮牧。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出现了许多畜牧业和养殖业专业户,他们饲养牲畜已由过去主要为役用,转向肉用和乳用;饲养猪、鸡,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如变散养为笼养、温室养、电热孵化等批量饲养,经营规模大,出售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可观。伴随畜牧、养殖专业户的出现,一批牧工商联合体在各地兴建,有的经营奶牛场、乳品厂,有的经营肉类加工、皮革、骨粉,有的搞羽绒服装厂,改变了过去生产、加工、销售各自为政的状态,使畜产品多次加工、增值,为城乡人民提供更多的肉、蛋、奶。

此外,在靠近河、湖、水库的地方,有渔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早年,在山区,农民们也从事狩猎生产,俗称“打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