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仪式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仪式歌分类:【传统文化】 歌谣的一种。在民间的各种仪式上演唱。除汉族之外,我国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仪式歌。如蒙古族的宴席歌(敬酒歌),藏族的颂歌、欢歌、悲歌,朝鲜族的祝寿歌,满族的萨满祭歌,回族、撤拉族、上族的酒令歌,壮族的定情歌,祝贺歌,见面歌、嘱别歌,瑶族的香哩歌、信歌,土家族的上梁歌、拦门歌、孝歌,毛南族的“欢”,苗族的造房歌、活路歌、造船歌、酿酒歌、成婚歌,布依族的起誓歌、酒礼歌、赞美歌,侗族的婚礼歌、祭歌、耍龙歌等,不胜枚举。在各民族中普遍流传的是婚丧嫁娶、喜庆酒宴、宗教祭祀、造房收获、祝寿颂赞等仪式上唱的歌。一般内容都是歌颂祖先、歌颂爱情、歌颂丰收,反映过去的苦难生活和对幸福的美好向往与理想。多由民间歌手演唱。 土家族办红白喜事举行祭祀等仪典所唱之歌谣。土家族讲究礼节,对神对人,礼尚往来皆有仪式,如婚嫁、生育、竖屋上梁、修桥立碑、丧葬招魂、围山狩猎等,都要进行祭祀、举行仪典。而每种仪典必唱颂赞、祝祈,话吉祥、颂庆典等歌谣以抒情怀,谓之“仪式歌”。流传悠久、累世承袭、富有民族风采的仪式歌, 计有:哭嫁歌、上梁歌、丧堂歌、梅山狩猎歌、摆手歌、聚亲歌、火塘歌、望月歌、踩门歌、搬旱龙船歌、车七姑娘歌、架桥歌、梯玛祭祀歌,等等。每类歌,又由很多项仪礼歌组成,如哭嫁歌,则由哭上头、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妆奁、哭搭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戴花、哭辞祖宗、哭撒筷子、哭上轿、哭媒人等,合成为哭嫁歌群的集合体;又如丧堂歌,包含开堂、请歌爷歌娘、请神、安五方、孝亲、探亡、撒花、穿花、解结、送神、辞家、送亡、还阳、扫台、招魂等10多组歌。所以,仪式歌为歌谣卷中数量最重、品种最多的;歌词以固定的为主体,即兴创作、触景生情、酬答之词为锦上添花。土家族民俗风情都从仪式歌中表达出来,其民族性所在就在这里。 在河北最常见的是婚礼中的歌谣。有下轿时的撒草料歌;入洞房和闹新房叫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时要唱交杯酒歌;洞房花烛夜睡觉前,嫂子给新人扫炕时要唱扫炕歌;帮新人铺床时要唱铺床歌:“铺个烧火棍,生个举人;铺个新砖,生个大官;铺把豆秆,生个状元。”这是冀南邯郸一带的歌谣。 在石家庄、邢台、邯郸城乡庙会上,常见妇女在庙前边打扇鼓边唱词的情况,打扇鼓时唱的扇鼓词,也属仪式歌谣类。 仪式歌是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种种礼仪之歌。古城绍兴城乡间,婚丧礼仪繁杂,就婚俗而言,除一般的“哭嫁”、“迎轿”、“拜堂”、“传代”、“闹房”外,还有“开篷祝词”、“三请新郎”、“坐床祝词”、“撒帐祝词”等一系列仪式词。同时,哭嫁歌的内容也不同,有娘哭的,伴娘哭的,女儿哭的,反映出强烈的“越哭越发”的民俗意识。新安江流域九姓渔民是浙江独特的水上居民,他们婚礼中有唱《接嫁妆歌》一节,司仪人一面用秤称嫁妆,一面唱一句利市话,十分奇特。丧歌方面,富阳县的《闻丧讯》和宁波市的《送丧歌》是古代丧俗遗风的再现。竖屋歌也是仪式歌的重要方面。“木工之乡”东阳市木工吴炳寿唱的《竖屋歌》(包括“砍树木”、“敬酒”、“抛五谷”、“抛馒头”、“接鲁班仙师”、“祭梁”),是一首完整的仪式歌。仪式歌中的祈蚕歌,也是浙江的独特歌。其中《马明王》一歌,是蚕乡家喻户晓的。此外,寿诞歌、节令歌、诀术歌,也保留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