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丽莎白――风姿绰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伊丽莎白――风姿绰约分类:【风俗文化】 伊丽莎白一世被史学界公认为英格兰历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其统治的45年间,英国海军一举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立海上霸主地位;在北美开拓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伦敦交易所开业; 东印度公司成立……同时英国的文学艺术也空前的繁荣,涌现出莎士比亚、培根、克里斯托夫?马洛、埃德蒙?斯宾塞等许多名垂青史的作家。如此的兴盛与繁荣的缔造者就是伊丽莎白一世。 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她需要具备精明、睿智的头脑,果敢、强悍的作风以及敏锐、超前的政治嗅觉。当然,帝王的威仪与风范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它象征着国家的形象。与男性君主相比,伊丽莎白的帝王风度则更多地表现在华服盛装之中。 16世纪许多著名的画家都为伊丽莎白女皇绘制过想像肖像。在画中,伊丽莎白女皇的服装具有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盛期风格。如,外袖从肩上垂下,平展合身; 肘部以下的袖子则又宽又长。袖子下部向上卷着,卷起的袖边高高地固定在上臂不显眼的地方。这样,外袖衬里等于暴露在外,因而外袖衬里上的精美花纹和衬装上颇具灵感的匠心技巧都可以展示出来。而衣袖的外形羊腿状也是文艺复兴时盛行的款式。 除此之外,巨大的裙撑――法勤盖尔更是将大英帝国的风范表露无遗。这种裙撑是在法式裙撑的基础上罩了一个圆形的盖,盖的外沿用金属丝或鲸须等撑圆,内圈与下面的轮胎形法勤盖尔连接,穿时让身体靠近那圆轮的前侧,其外形特色与法国式法勤盖尔基本一样,只是更向四周延伸,并且,外沿的轮廓更加清晰。 伊丽莎白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终生未嫁,被称为“童贞女皇”。为了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她一再弱化自己的女性特征。尽管如此,但她未能抗拒女人爱美的天性。这也是其服饰异常豪华的原因之一。英国人普兰温?科斯格拉芙的《时装生活史》记载:“有人说伊丽莎白一世不仅继承了亨利八世奢华的风格,而且将它发展到近乎贪婪的程度。珍珠似乎是她偏好的珠宝之一,她的裙子、外套、面纱和绉领上镶嵌着好几百颗珍珠; 头发的装饰品、佩戴的项链也是由珍珠做成的。同时,在她的宫廷上还流行字母组合图案的胸针。” 比普兰温?科斯格拉芙记述得更为详细的是华梅教授的《西方服装史》。在书中,她是这样描述的:“从肖像画上看,她的袖子表面好像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但是袖子衬里却是异常宽大的,并且镶缀着豪华的钻石。这些钻石与白色丝织品和金丝锦缎制成的衬裙交相辉映,再加上腰间的垂饰、镶有宝石的领口和缀满珠宝的帽边。使得她的着装,简直是珍奇的服装展览。人们估计伊丽莎白的一生中有袍裙500~3000件,完全不会过分。因为从肖像画上看,根据她服装上所佩戴的珠宝、羽毛、嵌玉项圈和钻石的数量,可以判断出这个对裙袍估计的数字,只能是个保守数字。” 对化妆的关注与热衷是女人的天性,在这点上,伊丽莎白女皇也不例外。英国人查理德?科森指出:“就是因为她(伊丽莎白一世),脂粉、油彩、和美人斑才广泛地流行。她在皮肤上涂抹上红色和白色两种油彩。美人斑是一些小小的黑色斑点,它受到当时华丽的黑色面料如平纹绉丝织品和天鹅绒的影响。”在眉形的审美上,伊丽莎白同样也是领导者。《妆饰: 审美的流动》载: “16世纪以后,人们认为眉头相连并不美丽,遂弃古典的长弯眉,在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领导的化妆界革命中,以眉形纤细秀媚(如中国的却月眉式)为美的观念逐渐占了上风,尤其是眉间距越拉越宽,欧洲人认为这是女性聪慧开朗的象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