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吾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伊吾郡分类:【地域文化】 隋炀帝在西域设立的行政机构。伊吾(今新疆哈密)地处天山东部,西接北庭,东连敦煌,不仅是东西交通的要冲,而且是连结天山南北的战略要地。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炀帝为开通西域,令左翊卫将军薛世雄与裴矩共同经略伊吾。隋军到达后,在汉朝伊吾城另建一座新城,号“新伊吾”,留甲卒千余人戍守,并与西域各国开展互市贸易。609年(大业五年) 6月,隋炀帝亲临张掖,西域二十七国纷纷谒见,伊吾吐屯设等慑于隋朝的声威,“献西域数千里之地”,610年(大业六年),隋朝在伊吾正式设立了伊吾郡,打开了进一步深入西域的通道。(吴玉贵)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系阿拉伯语Islam的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安宁”等。基本教义: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圣人、信前定、信死后复生及末日审判。基本功修有“五功”:念功(诵“清真言”),礼功(礼拜),斋功(斋戒),课功(缴纳天课税),朝功(朝觐麦加)。行善及为“安拉之道”进行“圣战”,也被认为是应尽的宗教职责。《古兰经》是根本经典,也是其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仅次于《古兰经》的是《圣训》,即穆罕默德言行录。寺院称“麦司吉德”,汉语作“清真寺”或“礼拜寺”。主要有逊尼、十叶两大教派。传入新疆的时间,一说在公元714―715年,呼罗珊总督屈底波(古太白)率穆斯林军征服喀什噶尔进而深入全疆;另一说在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喀喇汗朝时期,先入喀什噶尔,继入叶尔羌与和阗,渐向阿克苏、库车发展,13―18世纪,先后传至乌鲁木齐、吐鲁番、喀喇火州、哈密及全疆。目前,学术界多倾向于后说。新疆穆斯林人口约762万余(1982年统计),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绝大多数为逊尼派,遵奉大伊玛目哈乃斐教法;塔吉克族为十叶派的伊斯玛仪派;莎车县部分维吾尔族为十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维吾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族中有部分人信仰苏非神秘主义的伊禅派;回族中则有部分虎非耶、哲合林耶、嘎的林耶等门宦教派的穆斯林。近年来,维吾尔等族的逊尼派中,又陆续分化出圣训派、瓦哈比派等支派。在穆斯林聚居的城市及一般村镇均设有清真寺;伊禅派和门宦教派则一般都有自己的道堂(哈尼卡)。南疆盛行朝拜麻札之风,仅和田地区即有麻札两千多座。主要宗教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圣忌),此外还有阿术拉节、登霄节、白拉台夜、盖德尔夜等纪念日;十叶派、伊禅派及各门宦还有自己特殊的纪念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