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伊尹分类:【传统文化】 ①商初大臣。名挚,或说名伊,原为商汤妻有莘氏陪嫁媵臣,曾为庖人。又传他曾负鼎于汤。后佐汤灭夏,被尊为阿衡。历佐成汤、外丙、中壬、太甲诸王。及太甲无道,伊尹放逐之于桐宫。三年后,见其悔过自责,乃迎之复位。或说,伊尹逐太甲而自立,为太甲所杀。据传他作有《汤誓》、《伊训》、《太甲》、《咸有一德》等文章。②书名。《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有《伊尹》51篇,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有《伊尹》残篇数十行。 商汤时大臣。我国古代著名贤相。名阿衡。一说尹是官名,名挚。史载:“伊挚为有莘氏女之私臣,视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另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汤闻其贤,五次派使者往请,伊尹方才就任。他精通治国强兵之道,阴阳韬晦之理,总理国事,商族迅速强大起来。他多次出奇谋辅佐商汤,终于灭了夏朝。汤死后,又佐卜丙(一作外丙)、仲壬(一作中壬)二朝。仲壬死后,传位于太子太甲。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将太甲逐于桐(今河南省虞城东北)宫。七年后太甲潜回王都,将其杀死。一说太甲嗣位后怠于政事,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迎回王都复位。此后伊尹便不再干政,至沃丁时死,被以天子礼葬于亳,孟子称他为圣之任者。 商初名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官阿衡。年轻时,他想接近商汤,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汤将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他便自愿到女家为奴,后来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小臣到了商汤身边。他做得一手好菜,汤用为司厨。汤问他如何作饭菜,他便常从烹饪的技术谈到治国之道。汤大为惊奇,便任以国政。或谓他本是一位隐士,汤派人前往聘迎,前后去了五次才把他靖来。此后,他到夏桀那里待了一段时期。夏桀恣为淫乐,伊尹切谏,夏桀不但不听,还斥为妖言惑众。后来,桀暴虐日盛,很多人都去夏归汤,于是他又回到了汤的身边。汤任为右相。他教汤以暂乏贡职的办法来试探夏的实力,然后鸣条一战,消灭夏桀,建立商朝。汤死后,又先后辅佐汤子外丙 ( 卜丙)、仲壬二王。仲壬去世后汤孙太甲即位,他作 《伊训》、《肆命》 和 《徂后》,告诫太甲要吸取夏桀昏暴亡国的教训,继承商汤的优良传统,将国家治好。后太甲暴虐,不遵汤法,他便将太甲放逐到桐宫,自己摄政当国,接受诸侯朝贺。三年以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才接回他,让他复位。太甲死后,子沃丁继位 伊尹死于沃丁时,寿百余岁。一说自仲壬死后,伊尹便将太甲流放,自立为王。七年以后,太甲潜回京师,杀了伊尹,夺回王位。根据当时形势,伊尹历佐四主,权倾一国,逐主自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伊尹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生于伊洛河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嵩县莘乐沟),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宰相),故史称伊尹。又因他曾任商王大甲的师保,称为保衡,亦称阿衡。在甲骨文中亦有他与商汤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他是我国第一个见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出身于奴隶之家,相传他的父亲是一个厨师。他自幼聪颖好学,从父亲那里学会了一套烹饪手艺,长大后既作厨师,又任“师仆”,以熟知历史和治国之道而见称于远近。后被商汤发现,聘以为师,他便“以尧舜之道要汤”(《孟子?万章》),教之以“伐夏救民”的方略。后来商汤即在伊尹的辅佐下灭了夏朝,迁都西亳(今偃师二里头)。为了奖赏伊尹的功德,便封他为尹,“使之正天下”(《史记?殷本纪》)。《尚书?君?》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表上天言事的,他的话就是天意。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以先知先觉自居,显然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伊尹在商汤死后,历外丙、仲壬,又做了商汤长孙太甲的师保。因为太甲不遵守商汤的既定方针,伊尹就把他安置在特定的环境下――商汤墓地之桐宫――进行教育,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加以训导。太甲复位后励精图治,伊尹又作《太甲》、《咸有一德》等进行褒奖。太甲在他的教育下,终于成了有为之君。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太甲之子沃丁时才去世,葬在商都附近(今偃师西10里西亳遗址)。他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宰相和师保,在帝王教育方面很有成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