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斯兰教信仰与清真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伊斯兰教信仰与清真寺分类:【中国民俗】 吉林省回族是中国回族的一部分,从全国各地迁徙到吉林境内的回族,迄今已有310年的历史。九台县北五屯(今胡家回族乡蜂蜜营等五屯)的回民最早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陆续迁入,分布全省各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与汉满等族在民俗文化上互相影响,但始终保持着他们独特的民族信仰―――信奉伊斯兰教,信徒有十多万人之多,有清真寺77所,伊斯兰教教职人员135人左右。宗教活动频繁,教义得到广泛传播。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ISlā音译,意为“顺从”。在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教义主要是信仰安拉为惟一的神,穆罕默德是使者,信天使,信奉《古兰经》,以之为安拉“启示”的经典;信奉世间一切事情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伊斯兰教的基本功课是念、礼、斋、课、朝。念是用阿拉伯词念清真言。念功又称信仰表白。要念出声,不能默念。礼即礼拜。包括每日5次拜功和星期五“主麻日”的聚礼及节日的会礼。斋即斋戒,在斋月期间穆斯林每日实行严格的斋戒,黎明前“吃封斋饭”,日落后吃开斋饭。戒除一切饮食,禁止房事,只许一心想安拉和后世。课即天课,是伊斯兰教的一种施舍,被视为一种“善功”,后演变为一种义务性的宗教课税。朝即朝觐。凡身体健康的穆斯林一生应去麦加朝圣一次。回历十二月被规定为朝觐日。此“五功”除宗教职业人员和虔诚的宗教徒尚能履行外,一般人都不再认真执行,特别是“天课”早已废除,朝觐,一般人难以做到。吉林省回教的教派均属逊尼派,即正统派。 根据回族在我国“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回族在吉林省大多集中在吉林、长春、九台、扶余、伊通等市县,其地都根据人口集居的特点建有不同规格的清真寺。明清学者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真主原有独尊,请之清真”等词语,故该教所崇奉的真主寺庙曰“清真寺”。吉林省的清真寺共77所,主要有长春市长通路清真寺、吉林市的三个清真寺和扶余清真寺。 长通路清真寺在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路清真寺胡同,是我省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乡老韩学成捐私产一间半平房,三间草房做清真寺,1864年扩建了大殿,后经光绪、宣统、民国屡次扩建,才逐步形成现在的格局。 该寺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礼拜殿653平方米,由三个勾连塔式屋顶和六角亭望月楼组成。望月楼高30余米,大殿挑角挂柱雕刻精细,绘画典雅,庄严雄伟,属中国宫殿式建筑。清真寺院内的九龙古榆树,树龄百年以上,枝叶繁茂。大殿东南侧竖一“无字碑”。此碑是日伪时期伊斯兰教协会总裁川村狂常(日本人)拟为自己树碑立传而未能如愿所留下的一座碑。清真寺管委会为了让世代穆斯林牢记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历史,将这座碑完整地保留下来。该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遭到破坏,又被学校占用。1979年开始恢复开放,政府拨款10万余元进行维修,1986年恢复做礼拜。吉林市还有西清真寺和东清真寺也都恢复了原貌,可供这一地区的教徒活动。 比较有特殊民俗意义的是吉林市拱北寺,(“拱北”是阿拉伯文Qubbah的音译,意为“圆顶建筑”)。这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恩耶派第三世教主马达天的墓地。清嘉庆年间,有新疆哲赫恩耶派教民进奉哈密瓜给马达天教主,被甘肃靖远地方官知道,以哈密瓜只许进贡朝廷为由,勘于朝廷。朝廷准奏,遂将马达天流放黑龙江齐齐哈尔,途经吉林,马达天病故,其随从人员在吉林市越山路购地将教主马达天安葬。嘉庆二十年(1815年)马达天之孙马化为方便接待各地来吉林谒墓者及看坟需要,修建了拱北寺。1950年第六世教主马振武来吉林,又重建了拱北寺。这个为专制制度所迫害的教徒的墓地,成为历史遗迹,每年都有不少伊斯兰教教徒来此“上坟”,凭吊这位宗教界的历史人物。 扶余清真寺在扶余市,是我省较大的清真寺之一。建于乾隆后期(用回民募捐款项所建)。原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建筑形式独特,工艺超群,东北驰名。今经重建,建起三层六角式飞檐大殿,风铃悦耳,教民在这里做礼拜,别具宗教气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